学校体育场馆资源对社会开放的研究
——以天津地区为例
(项目编号:1056SS07013)
项目负责人:刘黎明(天津科技大学)
摘 要
体育场馆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是大众体育开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其发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体育事业改革的前景。现阶段,我国体育场馆资源最大的特点就是短缺与浪费并存,在国家、社会投资短时间内无法大幅度增加,体育场馆资源不可能迅速增加的情况下,对现有场馆资源的合理利用就成为影响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国第五次场地普查表明我国教育系统体育场馆占有量最多,多达65.6%,若能充分利用这些场馆资源为社会服务,将十分有利于推动体育事业的进程,尤其对全民体育健身活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系统中高校所拥有的场馆资源条件优势最大,作者将从高校入手,对利用教育系统场馆资源服务社会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讨论。
高校体育场馆设施作为高校教学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师生员工从事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及课外运动锻炼活动的物质条件和重要载体。同时高校体育场馆也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周边社区、企事业单位的体育活动与比赛任务。适时合理地将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对社会开放,将会有利于改善供需矛盾关系,也能最大限度的弥补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养护资金的不足。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天津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对社会开放利用的现状进行全面的研究,从而探索出适合天津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对社会开放的有效途径。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调查的天津27所高校体育场馆的数量不是很充裕,但规划前景较乐观,现有场地基本满足正常教学、运动训练和课外体育活动。在调查的天津27所高校中有81.5%的高校体育场馆不同程度的对社会开放。天津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有国家的相关政策支持以及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影响天津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对社会开放的因素包括领导的思想意识、学校及设施的安全问题、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条件、高校本身的条件、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时间等。天津高校的学校管理者要真正转变传统的、封闭的教育管理观念,为全民健身提供更多的场馆服务;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开放形式,合理安排开放时间、收费标准;积极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对本校体育场馆的宣传;建立科学、系统的管理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同时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与理解;要安排专门人员负责管理,强化场地设施的安全;努力争取多渠道对社会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