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实际 突出特色 大力发展体育产业 为经济社会建设做贡献

——青海体育局发展体育产业总结

 

体育产业在现代社会中已成为一个蕴藏着巨大商机的新兴产业。特别是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体育形成一定规模时,体育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关系就变得更加紧密而不可分割。体育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具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之一,发展潜力十分广阔。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特别对不发达地区体育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来,青海体育局在发展体育产业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下面做一简单介绍。

作为高度依赖财政支持的社会事业,体育发展的水平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制约。青海省地处内陆,地理环境相对封闭,海拔高,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滞后,财政困难,体育基础薄弱,多民族聚居。这是我们发展体育事业所面临的基本省情。上世纪八十年代,青海省的竞技体育曾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水平,群众体育也发展较快。但是,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在体育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青海体育无论从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体育产业发展、体育运动普及以及竞技体育等方面相比日益落后,财政投入大幅度缩减,地区间体育发展水平相距甚远,且地区差距仍在扩大。种种矛盾和问题,使青海体育面临十分困难的局面,竞技体育从最初的16个项目,500余名专业运动员,到本世纪初缩减到只剩6个项目,专业运动员不足百人,优秀人才大量流失,争金夺银实力锐减。2002年全局可使用的流动资金仅有20多万元,运动队伙食最少的时候仅够160天,1978200225年间省财政对我局固定资产投入仅有300余万元。体育工作几乎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体育局一度面临撤并的窘境。

严酷的现实迫使我们必须通过市场寻找到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首先获得生存,才能推动体育工作。为此,省体育局在反复调研、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提出“跳出体育看体育,跳出体育干体育”的理念,冲破了“以金牌论英雄”的思路禁锢,从实际出发,立足省情,站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全局,从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从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的角度,把体育事业放在青海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去重新认识、重新定位,充分发挥体育在社会政治经济建设中的特殊作用,把体育、旅游、文化结合起来,在大文化的范畴中发展体育。打破一切影响发展的陈旧观念和条条框框,树立“体育也是生产力”的思想,以“经营体育”的理念,认真思考我局体育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坚定地走市场化之路。正确认识体育产业、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辩证关系,改变多年来的工作重点,重新定位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牢牢抓住体育产业这个“龙头”,把体育产业放在第一的位置,增强造血功能,提高自身发展能力,以逐渐发展起来的体育产业筹措的资金用于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是制约体育产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我们将产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自2003年起,通过争取国家体育总局等国家有关部门以及青海省委、省政府的资金和项目支持、贷款、资产置换、市场化运作等方式,筹集2.8870多亿的资金,全面展开以建设“环青海湖民族文化体育旅游圈”为核心,以体育训练基地为重点,以推动全民健身、促进体育产业为根本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基础建设,整合体育资源,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政策,建立管理有序、特色浓郁、效益显著的体育产业体系,实现投资多元化、运作市场化、管理现代化,在发展本体产业、体育旅游业、体育建筑业上下功夫,大力发展娱乐性的、具有产业发展前景的体育比赛、体育表演、登山、探险等活动,形成体育产业链,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初步统计,2003年起,平均每个月投资300多万元用于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一个月的投入相当于1978年到200225年间省级财政对体育的投入。此外,我局多头并进,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困难。一是狠抓体育彩票业。体育彩票销售从2002年的1000万元增长到2009年的2.42亿元,筹集了约    万元的公益金;二是节省工程经费。近几年节省各种经费数千万元;三是加大同各单位的协作。如请林业部门支持绿化建设,交通部门支持道路建设等。较大程度地改变了体育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状况。

 

在发展本级体育产业的同时,我们大力协助基层体育部门发展体育产业。把公益体育设施和可用于商业运作的体育设施同步修建到基层,并派人员帮助指导产业运作,收到很好的效果。如西宁市体育局每年从我局体育设施投入中可得近60万元,部分县级体育部门也可获利十几万元。

在大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我们把目光盯在青海的自然环境上,发挥独特的优势,做起打造青海品牌赛事的大文章。作为世界第三级的青藏高原,气候恶劣,但风光优美。美丽的青海湖、壮丽的高原、浩瀚的草原、奇特的丹霞地貌、多姿多彩的原始森林、纯朴的民风、神秘的宗教、古老的文化……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构成青海的大美景观。高原的自然环境被长期看作劣势,但从 “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的角度而言,从人类追求挑战极限的精神境界而言,恶劣的自然环境却变成了发展青海高原特色体育的优势。基于这一认识,经过几年的努力,打造了“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这个青海和我国的品牌赛事。

环湖赛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大力推进赛事市场化进程。现在,通过市场运作筹集的资金已占办赛总经费的百分之五十,并呈逐年上升之势,目前已与十几家省内外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现了共赢。该赛事荣获2005年度全国优秀赛事运作奖。

在此基础上,我们相继开发了“中国青海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和“中国青海高原世界杯攀岩赛”。“中国青海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2005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至今已举办五届。是青海省利用黄河源头这一独特的高原自然资源,以“爱我黄河、挑战极限”为主题,成功开展市场化运作的国际性体育赛事。赛事以其“高、低、急、稀”(海拔高、水温低、水流急、氧气稀薄)和迄今为止黄河流域唯一的独具特色和最具挑战性的公开水域赛,被国家体育总局列入全国迎接2008北京奥运会群众游泳系列活动之一。成为中国第一个在海拔2000高度、世界第三极举办的公开水域国际赛事。以赛事“说媒”“做嫁衣”来宣传、开发青海省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为主要目的,上升到以体育赛事为平台,开 “体育旅游”之先河。赛事也第一次“借鸡生蛋”,通过采取尝试市场化运作、自负盈亏的操作模式,一改往年政府主导的模式。通过这种积极的尝试,不仅拓展了资源合作领域,建立了一个市场化运作互动平台,实现了单纯性赛事向多元化经营的成功过渡,让体育赛事迅速与国际接轨,为今后举办大型国际赛事奠定了基础,并为体育赛事的市场化创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与此同时,举办者也逐步提高了对大型国际赛事的商业运作能力,充分发挥出了大型国际赛事的商业功能,以更好地推动体育产业、旅游产业的发展。是青海省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以来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运作的比赛,使青海体育迈出了市场化运作的一大步。该赛事获得2005年度最高营销奖

“中国青海高原世界杯攀岩赛”自2006年以来,已在青海省成功举办了三届。连续三届成功举办世界杯攀岩赛,出色的组织工作和高标准的场地条件受到了国际攀联和各国攀岩运动员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认可。青海省也通过这三年积累了丰富的承办大型高级别国际攀岩赛事的经验,办赛的组织能力达国际一流水平。20086月,在奥地利举行的国际攀联全会上,青海省因此以高票获得了2009年第十届世界攀岩锦标赛的承办权。第十届世界攀岩锦标赛是继2008北京奥运会之后,在我国境内举办的最大规模、最高级别的世界单项体育赛事,也是青海省迄今为止举办的最高级别、最大规模的国际体育赛事。45个国际攀联成员国和地区的300多名国际攀坛高手参加本届国际攀岩界的盛会。这是该赛事在欧洲国家举办九届后首次走出欧洲。作为世界顶级的攀岩大赛,第一次走出欧洲即来到青海西宁,是青海体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我省体育事业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层面。通过本届赛事,在国际攀岩运动史上留下中国青海的名字。

随着三大赛事国际知名度的不断提升,赛事的品牌效应也更加突出,极大地带动了体育旅游、探险、休闲、健身的发展,体育产业的社会基础日益显现。以环湖赛为例,自2002年至今,通过九年的发展,它已成为树立我省对外开放新形象的“金名片”,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已远远超出体育的范畴:一是全面展示了青海的新形象,让世界了解青海,让青海更快地走向世界,促进了青海的对外开放,成为青海对外联系的纽带和桥梁;二是成为青海各族人民的盛大节日;三是带动了众多行业和事业的联合发展。体育产业与旅游、文化相结合,初步形成了具有青海高原特色的体育产业品牌和体育、旅游产业市场,促进了体育市场开发、体育广告、技术培训,科技服务等方面的发展。在环湖赛的带动下,中国青海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世界杯攀岩赛、汽车摩托车狂欢节,西宁山地自行车赛,玉珠峰登山节、全国少数民族射箭邀请赛等特色体育蓬勃开展。以赛事为平台,各行各业共同唱戏的局面已形成;四是在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的全国20个“体育圈”建设项目中,“环青海湖民族体育圈”名列前茅;五是大大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全省同期旅游、餐饮,交通、住宿、商业等收入明显增加;六是促进了群众体育、文化、经济活动的开展;七是促进了农牧民增收;八是促进了道路建设;九是促进了通讯发展;十是促进相关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市容市貌得到整治,城镇建设得到推动等等。媒体予以高度评价:“青海因环湖赛开始走向世界”!

据初步统计,每年青海三大赛事举办期间,有100多万的国内外游客和客商来青海。媒体普遍认为,青海的旅游能够发展的如此之快,环湖赛等体育赛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在,青海体育产业凭借独特的高原体育资源,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壮大,并初具规模。形成了以“环青海湖民族体育圈”为核心的;以环湖赛—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青海高原国际攀岩赛为龙头,以青海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尖扎国家水上训练基地、玉珠峰国家登山训练基地、金银滩青少年体育训练营地、西宁宁湖基地、青海省全民健身中心、云南昆明训练点、海南三亚训练点为依托,以体育彩票业、体育建筑业为补充的体育产业链,本体产业和相关产业齐头并进,促进了体育、旅游、文化等的协调发展,寓体育于旅游、休闲、娱乐中,引导更多的群众进行体育旅游消费,不断扩大体育旅游在青海旅游收入中的贡献份额,初步形成了具有青海高原特色的体育产业品牌和体育旅游产业市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日益显现,为我省体育事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全省体育产业尚处于低水平的阶段,体育局本级的体育产业开始实现良性循环、良性发展。2009年,除去体育彩票,青海省体育局实现收入2254.5万元,人均创收3.83万元,税后利润0.81万元。

经过近十年的大胆探索、开拓创新、勇于实践,青海体育逐步确定了“以体育产业为核心;以三大品牌赛事为突破口;以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立足省情,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少而精的原则,发展符合青海实际、具有一定优势的竞技体育项目,为青海的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的发展思路,在全国独树一帜,走上了一条符合青海实际、具有鲜明青海特色的体育发展新路。

在青海这个“吃饭财政”的省份,体育产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证明,体育的发展并不完全取决于地方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只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体育事业也能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更重要的是树立起青海体育人的尊严,极大地鼓励了青海人民艰苦奋斗、加快发展的自信心。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