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八九点的玉树,刚刮完大风,又停电了。张国强从抽屉里找出一个太阳能灯,熟练地挂在板房的墙上。惨白的灯光下,人显得更瘦了。 临危受命 玉树“4•14”地震发生后这3年,玉树从一片废墟中改头换面,如今已是马路宽阔,楼宇林立,人们陆续搬入新居,从灾难中走出,重拾生活。 这3年,张国强掉了30斤肉,堂堂的“康巴汉子”变成了“康巴瘦子”。 3年前,他从地震后塌下来的楼里徒手挖出了3条命,刨得满手血肉模糊。在他负责的扎西科帐篷社区,他联合武警官兵进行拉网式搜救。一遍遍来回跑,鞋跑丢了都不知道,还哑着嗓子在废墟上声嘶力竭地指挥分发救灾物资,保护群众财产,抢救伤员…… 抗震救灾一结束,国家的重建规划出台,最棘手的工作摆在面前——征地拆迁。 2010年8月,玉树县征地拆迁领导小组成立,张国强被任命为组长,和他搭班的,还有纪委、公安、检察院、法院的干部。 “不把地方腾出来,重建就没法进行。新玉树建不成,老百姓就要继续在帐篷里受冻,转移到外地的学生就要继续和亲人分离,就为这个,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张国强深知这苦差事意义重大,一开始,就铁了心把人缘、面子全都豁出去。 殚精竭虑 2010年10月,打通北环路的重任落在征地拆迁小组肩上。完成1000多户民居的拆迁征地工作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顶着高原凛冽的寒风和不期而至的冰雪,在漫天的尘土里,张国强挨家挨户地做工作。 辱骂是家常便饭,被人推搡,扔石头,倒炉灰,背后挨上几拳也是常事。让他最难过的是被吐唾沫——对于康巴人来说,这是最极限的侮辱。回忆那段日子,他觉得自己“站在地狱的门口”。 每天两包烟,实在受不了的时候就跑到没人的地方狠狠吼上几声,发泄完了,继续赔着笑脸,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地继续工作。 两个月后,北环路顺利打通。北京援建的工作人员对张国强佩服得五体投地。 恨张国强的人很多,他的办公室门窗无数次被砸烂过,他也被人无数次威胁过。但他说,他都理解,等有一天新玉树建成了,那些恨他的人就都明白了。 问心无愧 地震前,张国强曾患过乙肝和丙肝,震后没日没夜、极度繁重的工作让顽疾恶化成了肝硬化。被同事强行送往西宁住院时,久别的妻子几乎认不出面前这个形容枯槁、眼窝深陷的男人就是自己的丈夫。 住院20天后,他带着干扰素回到了结古。从此,他每周给自己打一针,强忍着头晕、恶心的副作用,继续奔波在重建第一线。 如今,结古镇9760户危房、2538户因规划拆迁已经完成。张国强走在大街上,偶尔会遇见曾经对他恶言相向的拆迁户,一声“扎西德勒”,一笑泯恩仇。 最困难的工作已经告一段落,张国强偶尔会到当代山山顶看看脚下的城市——居民搬进了新居,公建项目大部分建成运营,“四横十五纵”城市主次干道全部通车。 “将来,我可以问心无愧地告诉儿孙们我为这座城市做过什么。”张国强说,“历史带来的这个使命历练了我,也让我更相信未来的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