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重庆北碚区西河村的周月华,有着一个平凡的职业——乡村医生。和许多同行一样,背着医药箱在沟壑密布的山水之间跋涉,为偏远地区居民带去医药祛病除痛,对她而言是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日常工作。 但只有当亲眼看到她时,才会发觉这个脸上总带着微笑的女人,右肩挎的是药箱,左肩杵着的却是拐杖。几十年来,她硬是靠着拐杖和丈夫的后背,“爬”遍了方圆13平方公里的大小山岭,为辖区近5000村民带去了医疗服务。 这是一个卫生室,这也是一个梦想 周月华的“柳荫镇西河村卫生室”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简单干净——病房床单、药品、医疗器械,都安静整齐地摆放在它们该在的地方。少了平时大医院诊疗间里的那种压抑气息,却多了一份宁静祥和。 “我喜欢我的工作,我现在所做的一切。”周月华说,“因为我经历过住在偏远地方,穷,看病要走上好几小时这种苦。所以我现在做多一点,让乡亲们少跑一点,少花一点,自己会感到很开心。” 1969年,周月华在西河村呱呱坠地。可是,一直到8个月的时候,小月华也无法站立。医院检查的结果令父母心碎:先天性小儿麻痹症,左腿残疾,这意味着周月华终生都无法正常行走。然而,这一切并没有摧垮她生活的意志。凭着自己的执着,周月华完成了中学学业并成功从卫校毕业。 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周月华因身体残疾而四处碰壁。此时,父母的话给了她启发“乡亲们每次都要步行几个小时才能到镇上医院看病,你是学医的,为啥不自己开个卫生室?”。 说干就干。周月华将平时省吃俭用下来的200元加上家中仅有的600元储蓄作为开诊所的启动资金,又把家里堂屋修整了出来做场地,药品采购则靠两个弟弟用小竹筐一筐筐往回背。1990年11月,周月华的“柳荫镇西河村卫生室”终于正式挂牌营业了。 “对乡亲们来讲,我这儿是个看病拿药的卫生室。不过对于我自己,这是个实现了的梦想。”说这句话的时候,周月华偏过头看了看自己的拐杖,忽然笑了起来。 丈夫是我的第二条左腿 最开始行医时,周月华杵着拐杖在山间行走、出诊时,那种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也曾让她朦朦胧胧产生过“很难坚持下去”的感觉。但最近二十年间,这种感觉却再也未尝出现过,因为她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二条左腿——她的丈夫,艾起。 周月华还记得,与这个朴实寡言的男人第一次相遇是在村边的小道上。当时她正挎着药箱,杵着拐杖出诊,而他正从沿海打完工回乡,两人面对面走着,眼神忽然就交汇在了一起。虽然当时周月华并没有想太多,但很快,艾起就托人来同周月华讲,“我喜欢你”。 “这可能就是电视里经常说那种,一见钟情。”周月华说。 在这之后,无论上山还是涉水,无论刮风还是下雨,只要有出诊,艾起便会揽起周月华的手,用宽阔的后背将她背到病人家里。“背你一辈子,我无怨无悔!”这个男人用20年的行动,实践着结婚时的诺言,默默支持着妻子的事业。 就这样,周月华趴在丈夫的背上,“爬”遍了方圆13平方公里的大小山岭,为辖区近5000村民服务。周月华被丈夫背着出诊的场景,在西河村和永兴村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没有他,这么多年,我做不到的。”周月华说道,“他是我这辈子的第二条左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