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时代模范 > 正文
胡忠 谢晓君夫妇:高义薄天
发布时间:2013-08-08     作者:王冕    信息来源:中国文明网

    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

    ——“感动中国”授予2011年度人物胡忠、谢晓君的颁奖辞

    2月4日,立春。

    成都教师胡忠没有想到,有一天,他会感动中国。

    就像2000年的那个夏天,当他拖着箱子,背着包,踏进甘孜州西康福利学校的校门时,他没有想到,可能一学期甚至更短的支教计划会让自己心甘情愿延长到12年。

    在成都名校、石室联中任教的妻子谢晓君也没想到,几年后,自己会随着丈夫的脚步,带上年幼的女儿来到这片高原,成为牧区一名普通教师。

    1999年国庆节,胡忠对妻子说:“我们去甘孜旅游吧,我听说康定有所孤儿学校,缺老师,我想去看看。”谢晓君并不知道,丈夫的目的并不只“看看”那么简单。

    坐了一天半的长途汽车,两人终于来到了学校所在地,康定县塔公乡。学校坐落在四面环山的草原上,草原中间淌过一条清澈的河流,校舍傍水而筑。“孩子们正围在一起跳锅庄,都穿着红色运动服,很灿烂。看到我们来,就把哈达往我们脖子上绕。这是第一次有人给我献哈达。”胡忠永远都不会忘记那个场景。他后来才知道,为了迎接他们,老师和学生们把里外都打扫了一遍,还穿上了自己最好的衣服,锅庄和哈达也是特别准备的。“孩子们认为,只要他们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我,我就会留下来。”这种对老师强烈的渴望,让胡忠既感动,又心酸。

    后面发生的事就像电影里演的那样。他眼圈湿润地拉着妻子的手,说出了自己想来支教的打算。“像我这种老师,成都多得很。不可能因为我走了,哪个学生就读不成书。但这里不一样,没有几个老师愿意到这里来,也没有几个老师愿意留下来。他们长大的命运,如果因为我的到来而改变,我想得通。我一个老师,在哪里不是教书?在哪里不是育人?”

    谢晓君没有说不。“因为我找不到理由去阻止他。他做的是好事。”

    我爱上了那里的孩子,是全部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在成都的妻子谢晓君始终没有等来丈夫回家的消息。就连春节万家团圆的日子,他也总是缺席,只是在节前或节后回成都待上几天,又匆匆离去,因为在高原上,有一群孩子在火锅前等着他回“家”吃团年饭。

    2003年,再也等不下去的谢晓君向所在学校和教育局申请去西康福利学校支教。夫妻仅团聚了3年,2006年秋季,谢晓君又回到了石室联中。2007年,她再次申请支教。这次,她不再以石室联中老师的名义,她要把自己的关系调进甘孜,真正成为当地教师。谢晓君说,她去青羊区教育局办手续时,有位大姐问她,“你是不是爱上那边的小伙子了?”谢晓君没回答。

    “我是爱上了,但不是一个,是全部。并不是我不爱成都的孩子。在我心里,他们和那里的孩子一样重要。但如果我离开,成都的孩子会有更好的老师来教他们,但我不知道那里的孩子会怎样。”2012年,谢晓君在成都接受记者采访时说。5年高原生活已在这个38岁的女人的脸上刻下了印记,脸颊上是两朵鲜艳的高原红。

    条件远不如成都  但我心灵是快乐的

    调进甘孜后,谢晓君没有去丈夫任教的学校,而是到了当地新办的一所牧区九年一贯制学校“木雅祖庆”,距离西康福利学校大概有半小时车程。

    谢晓君的苦,有好多都是胡忠不知道的。有一次,谢晓君生病输液期间,有学生跑来问,有门课的老师走了,怎么办。教师流动过于频繁一直是谢晓君心上的结,她所带的六年级,11个学期,仅数学老师就换了10任。她一听,马上翻身坐起来,让学生帮忙提着输液瓶,她来代课。“最后输液瓶里的液体都输完了,血从管子里倒渗出来,她还站在讲台上。”胡忠说,去年10月,有媒体来采访他们,他才从妻子口中知道这事。

    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的谢晓君弹得一手好钢琴。但在师资缺乏的高原,她教过生物、教过数学、当过图书管理员,也做过生活老师。有时,她还会被丈夫“勒令”去西康福利学校帮忙。

    2007年,谢晓君当选为石室联中评选会“感动联中十大人物”,领奖时,以前的一些同事一看到她就上前抱着她痛哭。谢晓君倒是一直笑着。“他们大概是觉得我在那边很苦吧。但我觉得我过得并不苦。生活条件、工作环境这些远比不上成都,但我心灵是快乐的。”

【关闭】【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