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时代模范 > 正文
张平宜:为“被遗忘”的孩子追寻未来
发布时间:2013-08-08     作者:邹青、王爽    信息来源:《四川日报》

    张平宜,“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执行长,出生于台湾云林县,曾担任《时报周刊》、《中国时报》记者及撰述委员,作品《台湾艾滋病防治经验》、《终战五十年省思日本三大反人道罪行》先后获得第七届吴舜文新闻采访奖等奖项。著《悲欢乐生》一书记述台湾麻风病疗养院的历史,入围德国第二届“尤利西斯国际报告文学奖”。

    麻风病人子女专属小学触动了她

    “面对一张张无辜的小脸,我无法做到掉头离开。”2000年左右的一次采访,张平宜与大营盘村结下不解之缘。

    一走进大营盘村,所有见到她的人,都会亲切地叫声“张阿姨”,张平宜则会拉着他们的手聊上一阵。这位“张阿姨”不像远道而来,而像是大营盘的村民,她对大多数村民的情况“如数家珍”,熟谙村里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状况和脾气秉性。

    张平宜坚信与大营盘的结缘是“冥冥之中的注定”。“大营盘小学唯一的代课老师王文福,最渴盼的是能亲手教出一个毕业生,‘麻风村’的父母的心愿,是下一代能够有点文化,走出‘麻风村’,被社会接纳。”回想最初,张平宜说,“面对一张张无辜的小脸,我无法做到掉头离开,以一个母亲的心情,很想为这些还没长大的孩子找个小小的未来。”

    最初这个小小的善念,转眼已坚守了11年。

    张平宜认为,要让当地的孩子回归社会必须靠教育,而教育的基点就在学校。于是,她回到台湾后,迈出了帮助完善大营盘小学的步伐。

    “麻风村”建起了一所“贵族学校”

    让孩子们读书,是她最初的梦想。这个梦想到现在,已经拥有了这样的内涵:17名公办老师,330名学生。

    讲到当年和家长上演的“抢”孩子大战,张平宜对自己的“恩威并施”颇为得意:“学生进校,我就和家长签合同,不让孩子念完书就让他们赔钱。还抛出颇具诱惑的条件,一是读书不但不用钱,还有奖学金;二是学校有好吃的营养午餐。”有一次,为了不让一个孩子中途辍学,张平宜“威胁”家长要把他家唯一值钱的VCD抱来抵账,孩子最终留在了学校。

    孩子们来了,她便与凉山州台办、越西县台办负责人一起到县教育局申请公办老师指标。

    学生多了,老师来了,校舍问题又凸显出来。为筹集建房资金,她在台湾当上了“卖蜡烛的小女孩”。30万元人民币的“战果”让学校在2002年有了6间砖木结构的教室和2间学生生活用房。2003年,她在台湾创立了“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希望这个温馨的小团体,能为这群被麻风烙印的小孩耕耘一份真正的希望。

    大营盘的孩子是她最甜蜜的负担

    之前,大营盘村没有中学,大家对“麻风村”的刻板成见依然未消,大营盘小学的孩子们小学毕业后将再次面临失学。张平宜又向当地教育部门提出,要在大营盘村建中学。

    当地政府在2007年投入49.59万元为学校修建了学生食堂,2008年又投入335万元修建了教学综合楼、学生宿舍和教师周转房。大营盘小学成为一所功能完备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周边各县“麻风村”的孩子们都能够上中学了。

    2005年以来,大营盘小学先后有6届120名学生毕业,但很多已有十六七岁,有些甚至有二十多岁,就业非常困难。“让他们半工半读,既不中断学业,又能掌握一门技能。”2008年,张平宜依托弟弟在青岛的工厂,建立起名叫“希望之翼学苑”的职业培训学校。

    学英语、学电脑、学技能,从大营盘走出来的孩子们又走进了张平宜为他们构建的培训基地。张平宜还亲自设计“生命教育课”,电影、“探索频道”纪录片都包括其中,还有台湾来的老师教授文艺课程。“我是想让孩子们知道,这个世界很精彩,一定要好好活。”张平宜说。

【关闭】【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