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时代模范 > 正文
焦裕禄:永不磨灭的丰碑
发布时间:2014-04-04     作者:龚金星、任胜利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

    有这样一个人,50年前他的名字就响彻神州大地。直到今天,依然鲜活生动,他的精神,是人们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他,就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实干精神

    服务群众的办法,得从群众中找

    1962年,焦裕禄踏上兰考土地的那一年,正是这个地区遭受连续3年自然灾害较严重的一年:风沙、内涝、盐碱等自然灾害严重,全县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很多人选择了外出逃荒。

    焦裕禄一来到兰考,就把原来的“劝阻逃荒办公室”改成“治理三害办公室”,并担任主任。“服务群众的办法,还得从群众中找!”在这场艰苦的摸底调查中,他和调查队的同志经常在截腰深的水里吃干粮,蹲在泥泞里歇息,成了名副其实的“泥腿子”。

    焦裕禄在病危住院期间,还对来看望他的同志说:“你们把泡桐拍照片来让我看看,我看看兰考的泡桐开花了没有。”在兰考城关乡朱庄村村口,他亲手栽种的那棵泡桐树高耸挺拔,已20多米高,深深根植于兰考大地。

    后人给它取名为“焦桐”。如今,遍布兰考1000多平方公里的泡桐树,已经形成了一个有着500多家相关企业、产值100多亿元、解决4万多人就业的“泡桐经济”产业链。

    公仆情怀

    共产党员应在群众最困难时出现

    焦裕禄在兰考只工作了475天,就病逝在工作岗位上,他却把共产党人的本色诠释得淋漓尽致。他忍受着严重疾病的折磨,送走了风沙滚滚的春天,又送走了暴雨连连的夏季,全县84个风口、1600个沙丘都编了号、绘了图;全县的河流,淤塞的河渠,阻水的路基、涵闸,也调查得清清楚楚,绘成了详细的排涝泄洪图。

    焦裕禄纪念园讲解员董亚娜说,每到6月新麦收获时,就有农民从家里带来新蒸的白面馒头,摆在焦裕禄墓前;当地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一提起焦裕禄,依然亲切地称之为“老焦”。

    75岁的老党员、现任爪营乡敬老院副院长雷中江老人回忆在兰考火车站偶遇焦裕禄的情形:站台上大雪纷飞,候车室里挤满了准备背井离乡逃荒求生的灾民……焦裕禄噙着眼泪不停地向乡亲们鞠躬:“大家是被灾荒逼走的,真对不起你们哪!我们很快会用热炕头、白面馍馍把你们接回来的!”

    艰苦朴素

    富丽堂皇的事不能做,想也很危险

    当年焦裕禄发现孩子看戏没买票,当即把全家“训”了一顿,让孩子立即把票钱送给戏院。后来还专门起草了《干部十不准》,规定全县任何干部不准特殊化。

    有一次,有位干部提出要装潢一下领导干部的办公室,焦裕禄严肃地说:“坐在破椅子上不能革命吗?兰考的灾区面貌还没有改变,群众生活还有困难,富丽堂皇的事不但不能做,就是连想也很危险。”

    焦裕禄走了,留下6个孩子,两位老人。焦裕禄的妻子徐俊雅从来都没有忘记丈夫的那一句嘱咐:“我死后,你会很难,但日子再苦再难也不要伸手向组织上要补助、要救济。”焦裕禄的嘱咐,徐俊雅记了一生。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

    父老对谁生死系?在百姓心窝里,扎根的人。身体殁了,精神还活着。

    焦裕禄,一座永远矗立在人民心中的丰碑!

【关闭】【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