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时代模范 > 正文
王家元:新村力量,从石头缝中坚强迸发
发布时间:2016-12-08     作者:张彧希    信息来源:四川日报

 

拼出一条路

“人这一辈子,总该干点什么。”2004年,38岁的王家元陷入了思考。那时的王家元,意气风发。16岁就外出闯荡世界,兄弟三人做布匹生意,年收入10万元以上。他在筠连县城买上了130平方米的大房子,在春风村附近开了采石场,日子很红火。

回到村里,西装革履的王家元被村民上下打量得浑身不自在。“家元,你倒是找到钱了,我们的穷日子啥时候是个头哦。”乡亲们的话,让王家元心里很不是滋味。

彼时的春风村,三个村民小组,一个乱石遍布,只能种点玉米和红薯,另外两个都是荒芜的山坡地,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不到1800元。春风村人穷够了。2004年11月,村里换届选举,王家元高票当选村主任。家里人齐反对。王家元哭了。他来到大哥坟头,打定主意,“这村主任,我干!”

在第一次村民大会上,王家元放了狠话:“如果任期内修不通出村公路,我就下课!”但修路没那么容易。很多村民包包里连10块钱都拿不出来。有的村民还不理解,“修这个路就是为了他们家买汽车。”“我是想让大家都能买汽车!”王家元火了。他从家里拿了2000元垫上,“修路需要石材,尽管到我采石场拖,不要一分钱。”之后,买筑路工具,买水泥砂石,买雷管炸药,王家元一共花掉家里10多万元。2005年3月,春风村终于有了一条长4公里的出村通道。

种好一棵树

路修好了,村民笑嘻嘻的。但在外打拼多年的王家元深知,没有产业,一切都是“空了吹”。

搞产业,不能蛮干。王家元和村民一样样梳理,发现不少人房前屋后都种李子树。“有人专门开车来买,车胎都碾爆了也觉得值。”王家元眼睛一亮,找来市县农业专家“会诊”,发现当地岩缝中的黄泥土特别适合种李子。把账一算,种粮食每亩只能收成三四百元,种李子能达到5000元。“那就种李子。”王家元说。第一次社员大会就炸开了锅。“卖不脱,你负责?”“不种粮食,我到你家吃饭?”“你来吃好了。”把话顶了回去,王家元便发动村组干部、党员、村民代表率先种起李子。

短短几年,春风村就种植了121公顷李子树。每到3月,怪石林立的石头山开满了雪白的李花。王家元顺势号召村民办起了李花节、品果节,开起了农家乐。

如今,春风村的李子“俏”得很,每公斤最高要卖到40元。往往李花开的时候,整棵树的李子就被预订了。人们都说,春风村的李子成了“期货”。

盘活一方土

春风村的121公顷李子树,集中在春风组。看着春风组的人腰包鼓了,另外两个组的人急了。有人追着王家元,“我们也要种李子”。“你们那儿土壤不适合,不能照搬。”几经研究,村委会为中沙、龙塘两个组分别确定了花卉、茶叶两个产业。

听说春风村想流转土地搞花卉产业,30公里外高县的业主周波找上门来。签合同的时候,周波觉得自己赚了。没想到王家元话锋一转,“你用工必须优先用我们村上的人,这一条没商量。”20公顷地种上了花卉苗木。王家元没少操心,铺路、找水,皮肤都晒破了。有一天晚上,周波运送苗木的货车翻了,王家元带了几十个村民,冒着暴雨,硬是用肩膀和双手,把货车拉了出来。当周波想再次流转土地时,王家元不干了。“我们的村民也要当老板。”于是,中沙组形成了土地入股的发展模式。公司出苗子、出技术、负责销售;农民出土地、出劳力。所得的利润,双方按4:6分成,农民占大头。

三大产业发力,2015年,春风村人均纯收入实现1.92万元,高出全县平均水平7463元。

王家元笑了:能有今天,是因为春风人有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摘自《四川日报》,记者张彧希,有删减)

【关闭】【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