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时代模范 > 正文
施一:在传染病疫情的无声沙场上战斗
发布时间:2019-02-25     信息来源: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夜深了,喧嚣的城市逐渐安静下来。

灯下,一人,一盏茶,一份研究方案……

施一微微抬头望向夜空,“如何能够顺利进行此项研究”“寻求创新突破点的关键”……这些问题一直在他脑中回荡,这是他科研生活中的常态。

21岁到33岁,12年青春岁月,施一将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默默奉献给了病毒研究的科研事业。作为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最年轻的研究员之一,他一直怀着赤子之心,淡泊做人,执着做事,默默书写着青春的光彩。

寻梦:探索生命科学的奥秘

施一的研究专业属于生物学范畴,支持他一路走来的是对专业的兴趣和热情。从幼年起,施一便喜欢阅读科幻故事,故事中的新奇物种和超前想法让他心醉神迷,也在他心中埋下了研究生物学的种子。

2006年,施一如愿进入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师从病毒学家高福院士,从此踏上了他的科研征程。施一说,“人类自己本身是一个宝库,值得我们去挖掘,研究生物学,研究生命现象,认知生命的本质,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工作,这也是让我着迷的一点。”

施一应用扎实的结构生物学知识来探索病毒的奥秘,从甲流研究,到随后埃博拉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分子机制、寨卡病毒非结构蛋白和MERS-CoV和SARS-CoV三聚体刺突蛋白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到后来伪狂犬病毒的研究,他都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施一已经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7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科学》《自然》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将近20篇。并参与编写了《免疫学前沿进展》和《疫苗学》,并译校《病毒学原理》(第三版),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主持或参与国家973项目2项,主持或参与国家重大传染病专项2项。

21岁到33岁,施一已然完成了角色转换,由刚开始科研的研究生变成了独当一面的科研领军人物。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中科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中科院卓越青年科学家项目资助者、首届“中源协和生命医学创新突破奖”获得者、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二)获得者……这一系列头衔都属于这个年仅33岁的“阳光大男孩”。

坚守:奋战在疫情无声的战场

H5N1、H7N9、埃博拉、寨卡……这些新发突发病原近年来对人类的侵扰从来没有停止。作为一位病毒研究者,每一次针对不同病毒的研究,对施一而言都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成功的背后总是藏着无数的困难与艰辛,他也曾经历过无数个实验室中的不眠之夜,无数个从沮丧到惊喜的时刻,但他从不轻言放弃,默默坚持,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与学生不断实验、失败、修正、再实验,不断查阅文献,寻求新的突破、得到新的成果是他不变的信念。

2009年,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流行,形势严峻。疫情面前,高福院士迅速组织团队投入病毒研究。此时,正在读博一的施一主动请缨,这次主动让他走上了传染病防控这条充满荆棘的道路。

2013年,我国面临H7N9禽流感疫情威胁,在对H7N9近乎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施一等人凭借着果敢与睿智,解释了流行株普遍流行的原因。2014年,埃博拉病毒疫情在西非暴发,经过精细研究,施一等人向人们展示了埃博拉病毒的入侵机制,为开发针对埃博拉病毒的药物提供宝贵的资料。2016年,寨卡病毒疫情在全球蔓延,施一等人再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染病防控研究的速度。除了流感病毒外,埃博拉、寨卡疫情出现时,以施一为核心的科研人员同样挺身而出,利用自己的技术揭开了这些可怕病毒神秘的外衣,为防控此类疫情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担当:知识分子的情怀

“新发突发传染病的威胁时刻存在,作为研究者将病毒基础研究和应用结合起来,是一种责任,更是我们的本分”。他怀着这样的信念一直坚守在科研工作岗位,并坚信捍卫公共卫生安全,是作为科研人义不容辞的担当。

他说,自己的研究主攻就是新发突发病毒,需要利用专业知识短时间内对病毒感染机制充分分析,并帮助临床尽快研发出应对疫情方案。“我们做科研的,是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研究新发、突发疫情,它肯定是属于国家当前需要面对的传染病疫情,属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面向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一个群体,要肩负什么样的责任。当你了解了这一块以后,你可能就会更有动力去做事情。”“虽然有些病毒目前还没有在我国境内产生影响,比如非洲的埃博拉病毒,但也要仔细研究。只有将传染病防控的关口前移,方能‘御敌于国门之外’。”

奉献:争当党员的模范

200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他又与党的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从预备党员到转正,到随后担任党支部书记,他始终坚持把做出更多的科研成果作为自己做党的工作的重点。

科研工作要做好,党建工作也要做好,科研工作与党建工作密不可分。施一很注重组内学生的科研实验进展,每周组织学生进行文献解读与探讨,每月进行一次实验组会讨论,为学生实验提出建设性意见与指导。此外,他时刻关注病毒研究的最新前言与进展,不辞劳苦奔赴万里参加国际病毒学学术讨论会,为的就是第一时间掌握同领域内的最新研究动态。

作为党支部书记,施一组织支部成员认真学习党的最新政策,要求党员同志从修养自身做起,发挥一名党员的带头作用。施一更是以一名青年科学家、一名共产党人的心怀高远、不轻言放弃的坚定与执着,时刻站在科研的前线,用自身的行动激励着每一位做科研的党员同志。坚守着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崇高誓言:执着科学、创新为民。

从施一身上,我们看到了青年一代科学家的情怀担当和敢为人先的精神,他们始终奋战在科研的前线,坚守传染病防控事业,为人们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来源:旗帜网)

【关闭】【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