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导读】 ---------------- >党建工作动态 >理论观点集萃 >党风廉政教育 【党建工作动态】 2013年国家队思想政治工作培训班在京举办 ---------------- 为深入贯彻落实总局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由总局直属机关党委主办、总局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具体承办的2013年国家队思想政治工作培训班于6月4日至6月7日在京举办,来自总局18个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的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人员、国家队领队等共50余人参加培训。 本次培训以“运动队团队文化建设”为主题,邀请到李凯城、陆林祥、邹广文、钟秉枢、邹秀春等专家学者围绕“学习解放军带兵理念,打造紧密团结、无私奉献的团队”,“说服人心的力量”,“团队文化建设”,“打造一流团队”,“‘中国梦’与运动队的团队精神培育”等进行授课。以期通过培训进一步加强国家队团队建设,打造符合项目特点的团队文化与团队精神。 【理论观点集萃】 “表态”之后更要“表率” ---------------- 工作中,有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当上头召开重要会议、下发重要文件、部署重要活动时,一些干部便争先恐后地发文开会、高调表态。“坚决贯彻”、“强势推进”、“不折不扣”、“务求实效”等豪言壮语不少,但往往是表态的多,表率的少。对此,群众称之为“表态现象”。 表态是一种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的形式,必要的表态无可厚非。尤其是面对重大政治活动和艰难险重任务时,向上级表示鲜明态度,宣示本级的认识、决心和打算是必须的。然而,表态的目的是贯彻落实,需要干部在落实中作出表率,以上率下、见诸实效。如果只表态、不表率,就是一种哗众取宠的作秀行为、弄虚作假的不良作风。 比如改进工作作风,很多领导干部表态之后躬身表率,但也有一些领导者只表态、不表率,仅闻其声、未见其行。一些干部坐而论道,表态的时候如雷贯耳,实际工作中依然故我;一些干部风头上做点样子,风头过后一切照旧;还有一些干部搞内部奢华、低调腐败。凡此种种,让改作风面临着“改过来又改回去”的危险,损害干部的形象和公信。 表态是一种“喊”的姿态,旨在表明态度;表率是一种“干”的示范,矢志求得实效。既要表态、更要表率,不是干部“知不知”的问题,而是“做不做”的问题。表态在官场中“流行”,被有些人看作是一种秘而不宣的“官场哲学”。调子喊得高,一则能引起上级关注、吸引群众眼球,二则表态中动动嘴、开开会、发发文,既省力,又出彩,何乐而不为。而表率往往“吃力不讨好”,比如身先士卒把改作风落到实处,不仅需要割自己肉的勇气,还要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感必速。”我们党一直强调党员领导干部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作表率,乃是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共产党人的“跟我上”的表率作风,打败了国民党官僚的“给我上”的老爷作风。在改革、建设、发展的进程中,作表率的作风仍然是我们党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开拓事业的重要法宝,须臾不可丢失。 在下半年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际,尤须领导干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发扬“做表率”的优良作风。要拒绝那种表态时雷声大、表率时雨点小的不良作风,摒弃那种拿着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的错误做法,警惕那种抓一抓有好转、松一松就反弹的来回反复,真正以革自己命、割自己肉的勇气与担当,成为执行的先锋、表率的示范和作风的旗帜。 “表态”易行,“表率”难为。任由乐于表态、懒于表率的风气盛行,长此以往,就会客观上造成以下媚上、以下欺上的坏风气:表态时衷心拥护上级指示,实际上并未落到实处,让政令落空、政策走样。因此,“表态”之后更要“表率”,这不仅关系到政治风气的健康,更关乎事业发展的成败。 (摘自《人民日报》,作者马祖云) 【党风廉政教育】 司马光:一生俭朴 ---------------- 司马光出身于书香门第,由于家庭的熏陶和本人天资聪明,七岁时俨然如成人。经常手不释卷,到了不知饥渴寒暑的地步。大约十五岁时,书无所不通。苏轼称赞他:文词醇深,有西汉遗风。 嘉佑三年,司马光出任开封府推官,京城皇亲国戚、势官大臣、豪强奸猾错杂其间,是有名的难治地方,他不徇私情,秉公办事,疾恶扬善,清廉自守,去奢从俭,一府安然。 司马光个人生活也十分俭朴。年老体弱时,其友刘贤良拟用50万钱买一女婢供其使唤,司马光当即复书谢绝,说:“吾几十年来,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有纯帛,多穿麻葛粗布,何敢以五十万市一婢乎?”熙宁、元丰年间,司马光居洛阳,洛阳为北宋西京,王公大族的亭台楼阁华丽无比,高耸入云。而司马光家在一陋巷中,房屋是仅能避风雨的茅檐草舍。三九寒天,大雪纷飞,因室内无炭火,客人冻得瑟瑟发抖,司马光很抱歉,只好吩咐熬碗栗子姜汤给客人去寒。归来后,客人十分感慨。盛夏,屋中又酷热难熬。司马光无奈,只好在室中挖地丈余,以砖砌成一室居住。当时洛阳流传一句民谚:“王家钻天,司马入地”。 司马光的一生,官不可谓不高,禄不可谓不厚,然而他“于物澹然无所好”。为官虽然近五十年,可洛阳只有田三倾,妻子去世时,只得卖田以葬,自己“恶衣菲食以终其身”。平时“家居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纯有帛”,他在《训俭示康》中说:“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他的儿子司马康没有辜负他的期望,一生为人廉洁,口不言财。司马光一生光明磊落,洁身自好,一生俭朴,堪称一代廉士,为人所景仰。 (摘自《中国古代廉政文化集粹》,编者林岩、王蔓,有删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