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3周年】 百位共产党人百篇小传选摘(二) ---------------- 方永刚(1963~2008,1992年入党) 方君永刚者,辽宁建平人也。复旦毕业旋入军旅,后以博士学位任教军校。灼见著于宏编,常温五更月色;真知传于社会,岂囿三尺讲台?信仰坚定孚民意,理论创新铸党魂。惜患绝症,英年辞世,痛哉哀哉!其为军民表率、时代楷模,宜乎贻垂不朽!(作者:文伟) 王瑛(1961~2008,1986年入党) 纪检标兵王瑛者,四川南江人氏也。巾帼英姿,树起正气;铁腕作风,剪除奸邪。下基层,采民言,敢办疑难杂案。忧在前,乐在后,不计个人安危。且清正廉洁,无私无畏;助学济贫,尽力尽心。壮矣!人去名存,精魂与巴山同在,芳声与蜀水共长。(作者:卜用可) 向秀丽(1933~1959,1958年入党) 向秀丽者,祖籍广东清远。自幼家境贫甚,五岁逃难,九岁做工。识受苦之根,遂入团入党,敬业为荣;知载福之源,尤至善至诚,爱岗而乐。为护公物财产,身躯扑向酒精,手臂挡住烈焰,舍己为群。壮也!无私无畏者,火中涅槃,后世所师,精神不朽。(作者:叶子彤) 申纪兰(1929~,1953年入党) 申氏纪兰,山西平顺人,全国劳模、三八红旗手是也。奋发之志结社,男女同酬;老迈之躯兴农,工商并举。人民代表,群众知音。六十年督政行权,见证共和;一辈子倡廉反腐,秉承信仰。迄今绣改革之锦卷,本色依然;谋发展之雄篇,壮心不已。(作者:王雪森) (摘自《人民日报》) 【理论观点集萃】 好的政治生态靠什么涵养 ----------------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正有着极强的针对性。“打虎拍蝇”,剜除的是破坏政治生态的毒瘤;涤荡“四风”,清扫的是影响政治生态的痼疾。践行八项规定,自上而下形塑全新政风;教育实践活动,密切党群干群血肉联系。去大病、疗小病、治未病,强身健体、固本培元,整个生态系统才能清风劲吹。 驱散政治雾霾,正是为了让更多干部能健康呼吸。试想,如果“不跑不送,原地不动”成为规则,岂不都要想方设法“搭天线”?如果“干得好不如来得早”成为标准,岂不是只能混吃混喝等升迁?如果“做事不如作秀”成为习惯,岂不是都得去搞些花架子、空壳子?可见,好的政治生态,防止的是“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保证的是“干事者得利、有为者有位”。政治生态好了,领导干部才能在所谓要人、名人、能人面前直得起腰,在面子、圈子、场子里动得了真,在私心、私情、私利纠结中撕得开脸,在理想、信念、事业上提得起劲。 在生态学研究中,判断一个生态系统是否健康,有两个标准:一是“最大的自我实现”,二是“最普遍的互利共生”。放在政治生态上,这样的标准同样适用。一则,干事要有激励、有保障,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二则,在这个系统中,通过大家的协同配合、各尽其职,让整体战斗力不断增强。从这样的判断标准看,要形成好的政治生态,也需个体与集体两个方面同时发力。 正如自然生态中的一棵棵树,每个干部也都是政治生态的因子:不仅受环境影响,也切实影响着环境。培育好的政治生态,每个人都不可或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要”,正可理解为个人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应处理好的五种关系。对自己,保持正气,讲信念、树人格;对他人,保持真诚,讲真话、办实事;对制度,坚持原则,守规矩、守底线;对恶行,保持警惕,有担当、敢亮剑;对权力,保持操守,抗诱惑、保廉洁。 而从政治生态系统的维护者、管理者来看,营造好生态要包括激浊、扬清两个方面。风气总是此消彼长,混日子、讲假话、钻空子的人多了,想干事、敢说话、守规矩的人就会被挤压。只有加大惩戒力度,才能防止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同时,“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重视激励的作用、发挥榜样的作用,更是一种“承认的政治”,从而树立鲜明的价值导向。最关键之处在于,要让各个因子与生态系统之间,形成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政治生态如何,决定着能不能有一大批好干部,能不能塑造一种好风气,这正是“群众最期待的问题”与“反映最突出的问题”的交集。以此入手重建政治信任,才能打造更为现代的政治品格,形成更为强大的改革合力。 (摘自《人民日报》,作者张铁,有删减) 【学习书目推荐】 “强自身素质、建体育强国”2014年读书活动书目推荐之八 ---------------- 《科学发展观学习纲要》 编者:中央宣传部 出版社: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内容简介:该书系中央宣传部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学习读本,比较全面准确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有助于更好把握科学发展观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 (该书列入中宣部理论局、中组部干部教育局向党员干部推荐第八批学习书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