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观点集萃】 保持心中的敬畏感 ----------------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将一条鲨鱼和一群热带鱼放进同一个池子,用透明钢化玻璃将它们隔开。鲨鱼每次想捕食时,都会在钢化玻璃上碰壁。久而久之,即便将钢化玻璃取走,鲨鱼也不再会过去捕食。 这个实验表明,行为可能会形成惯性,心理可能会产生依赖。不过,换个角度看,实验中的钢化玻璃,也可以理解为行为边界的标注。有了“边界意识”,形成了“敬畏之心”,就能够自觉恪守底线、遵守规矩,“不敢越雷池半步”。 敬畏是自律的开端,敬畏也是行为的界限。对党员干部而言,心有所畏,才能行有所止。只有对组织、对权力、对群众、对法纪怀有存乎一心的敬畏,才能唤醒内心深处的道德律令,使守纪律、讲规矩成为行动自觉,面对组织不阳奉阴违,面对权力不忘乎所以,面对诱惑不迷失自我。正所谓,“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 相反,一旦失去敬畏,思想防线就会悄然失守,精神堤坝就会轰然倒塌。令计划严重违反党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组织纪律、保密纪律,忘记了那道“钢化玻璃”,是一个重要原因。那些把权力当财富、把下级当家臣、把组织当私产、把贪腐当回报者,也往往是因为个人野心和贪欲膨胀,无视纪律与规矩,毁掉了突破底线时的最后一丝警觉。正如一位落马官员的沉痛忏悔:“防线被无情地冲垮了,一发不可收拾,真如激流放舟,一泻千里啊!” 邓小平早就指出,共产党员要“一怕党,二怕群众”。其中关键,就在一个“怕”字。现实中,一些人或是存在侥幸心理,把纪律和规矩当摆设,以为自己能逃过惩罚;或是形成傲慢心态,视纪律和规矩为无物,以为手握权杖就可以目空一切。正因此,中央以严明纪律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可谓切中肯綮、抓到根本。各级领导干部也应认识到:级别再高,也高不过人民;权力再大,也大不过制度。有如临深渊的畏惧,有如履薄冰的谨慎,人生才能行止有度、收放自如。 “贿道一开,辗转滋甚,鞋靴不已,必及衣裘;衣裘不已,必及币帛;币帛不已,必及车舆;车舆不已,必及金璧。”唐人陆贽的话引人深思:破坏规矩都有一个由小而大、因微而著的过程。因此,涵养对纪律和规矩的敬畏之心,也应该慎初慎微、抓小抓早。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就是要让纪律和规矩长出牙齿,决不让制度成为稻草人,陷入“破窗效应”;对各级干部来说,把“没事”当成“有事”来看,把“小事”当成“大事”来抓,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反思,以严的要求、实的精神反求诸己,才能始终保持心中的敬畏感,做到居安思危、防患未然。 “这里是立规矩的地方”,在西柏坡,习近平总书记思考深切、言辞峻切。古人云,“天下守法度者最快活”,身为领导干部,级别越高、权力越大,就越应该心存敬畏,牢记红线和底线,方能言行举止“发而皆中节”,方有“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 (摘自《人民日报》,作者何振华)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 严格评判标尺 克服不严不实 ----------------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兰考调研指导教育实践活动时,号召全党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自觉做到“三严三实”。经过教育实践活动的洗礼,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反“四风”转作风,干事创业的热情不断激发,党风政风出现许多新变化新气象。但是,作风方面的问题并没有全部解决到位。用“三严三实”这把尺子来衡量,一些领导干部身上的“不严不实”问题,主要表现是“十不十欠”: 一是信仰不牢,精神之钙欠缺。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心存疑惑,信仰信念动摇。 二是党性不纯,自身修养欠缺。不注重党性修养、党性锻炼,放松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改造,不能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三是宗旨意识不强,群众观念欠缺。心中没有人民,眼里没有群众,口头上高喊为民服务、践行宗旨,实际上当官谋名利,忽视群众利益,漠视群众疾苦,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不热心、不尽力。 四是事业观政绩观不端正,求真务实欠缺。缺乏奉献精神,缺少“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只唯上不唯实,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 五是为官不为,职业精神欠缺。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只求不出事,宁愿不做事。 六是不敢触及矛盾,扶正祛邪勇气欠缺。明哲保身,怕误解、怕挨告、怕担责、怕吃亏、怕丢票,信奉多栽花、少栽刺的市侩哲学。 七是不守纪律,规矩意识欠缺。对党纪国法缺乏敬畏之心,视制度、规矩为“稻草人”,重大事项不向组织报告,把自己所管辖的地方、系统、部门、单位当作“自留地”,拉帮结派、搞小山头。 八是精神不振,工作激情欠缺。意志消沉、精神萎靡,没有追求、无所用心,干事提不起精气神,工作不在状态。 九是做人不正,官德人品欠缺。动机不纯,品行不端,做人不正派,做官无官德。热衷于“拉关系、找门路、接天线”,表里不一。 十是为政不廉,秉公用权欠缺。不照章办事、不依规用权,习惯于当官做“老爷”,公器私用,设租寻租。 以上这些问题,虽然只是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和严重危害不能低估。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认真践行“三严三实”,深入持久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严以修身,做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表率,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严以用权,做履职尽责、一心为民的表率,做到秉公用权,为民用权,依法用权;严以律己,做克己奉公、清正廉洁的表率,常自省,守底线,受监督。谋事要实,做遵循规律、求真务实的表率,深入调查研究务实谋事,上下结合科学谋事,去“伪”存“真”审慎谋事,践行宗旨为民谋事;创业要实,做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表率,在真抓实做上下功夫,在敢于担当上下功夫,在开拓创新上下功夫;做人要实,做襟怀坦白、公道正派的表率,老实做人,坦荡做人,正派做人。 ——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近日在全省“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党课暨动员部署会上说 (摘自《人民日报》,记者龚金星、马跃峰整理) 【党风廉政教育】 克己与奉公 ---------------- “克己”与“奉公”是两个故事的合二而一。“克己”说的是要克制自己。《论语·颜渊篇》中说,有一次颜渊问他的老师孔子:人怎样做才算做到了“仁”。孔子一贯主张为人处世、治国理政,都要把“仁”字作为首要的标准。他回答颜渊时言简意赅,只说了一句话:“克己复礼为仁。”大意是说:能随时随地克制自己,约束自己,凡事合乎礼法,就可以做到“仁”了。 “奉公”则是说要奉公行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在介绍战国的将军赵奢时,讲到一段“奉公”的故事。赵奢在赵惠文王时,做收取田赋的官吏,叫“田部吏”,他办事公平而严格。平原君赵胜家仗势不缴租税,赵奢依法处理,连续惩办了赵胜的九个管家。赵胜大怒,下令逮捕赵奢,并准备处死。赵奢说:“你身为赵国的公子,竟然纵容你的管家,不奉公,不守法。这样国家就会衰弱,就会遭受强国侵犯,甚至灭亡。那时,你怎么能保住自家的富贵?以你当今的社会地位,如能带头奉公,遵守法律,做到上下公平,国家就会强盛起来,你也会更加受人尊重。”赵胜感觉这些话很有道理,就释放了赵奢,并向赵王推举赵奢。赵王很高兴,任命他总管全国的租税,于是赵国府库充实,国家日益富强起来。后来赵奢还被任命为将军,率兵援韩,大破秦军。 “克己奉公”是一切公职人员应有的品德,是为国家为人民办事的高境界。公务人员的克己奉公,不仅是一种社会公正和政治纪律,而且是取信于民的执政力量。内心怀有大众利益者,行动必是克己奉公的人。汉朝人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说:“公道达而私门塞,公义立则私事息。”不要轻视“克己奉公”这四个字,许多做人的大节都关系到它;许多法规纪律亦关系到它。从古至今那些从官位上倒下来的贪官们,几乎都践踏了“克己奉公”这四个字。克己为民,奉公守法,应成为一切公务人员终身的必修课。 (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作者高深,有删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