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往期内容 > 正文
党员教育移动培训-2015年第30期
发布时间:2015-10-10

【封面专题】

肖卿福:托起生命的蓝天

----------------

    麻风病,让不少人谈而色变。而于都县皮防所医生肖卿福从事麻风病防治工作40多年,怀着一颗对病人的赤诚之心,连起大山与外界的希望之路,为麻风病患者托起了生命的蓝天。

    送温暖的好医生

    消瘦的脸庞,斑白的头发,炯炯有神的目光……这是肖卿福留给记者的最初印象。

    1972年,20岁出头的肖卿福从赣南卫生学校毕业,被分配到于都县皮肤病防治所,得知是从事麻风病防治工作时,亲朋好友都表示反对。但是,肖卿福还是背起药箱,走进了黄麟乡安背麻风康复村。

    “第一次进村,我害怕得一夜未睡,连床都没敢碰。”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肖卿福记忆犹新。

    初次接触麻风病人的肖卿福要全副“武装”才敢接近病人。接治的第一个麻风病人是畸残患者,老人治愈后双手双足成爪形,行动不便。看到老人的艰难,肖卿福暗下决心,要用自己全部的心血去帮助麻风病人。

    “要治病,先得走进病人心里。”肖卿福说,要把患者当亲人,想办法消除他们的心病,取得信任,配合治疗。他经常一个人独自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穿梭于村落和田垄间,一路随访病人,经常十天半个月回不了家。

    24小时不关机,手机随时为患者开着,随行的药箱总要放在身旁,这已成了肖卿福的习惯。他说:“经常会有病人打电话给我,诉说心中的喜怒哀乐。”在病人眼里,肖卿福就是他们最亲近的人。

    退而不休的“老兵”

    无悔坚守,肖卿福逐渐赢得了病人的信任,却常遭遇旁人的异样眼神,直到38岁才成家。“选择了,就不后悔。”说起当年的选择,他依然透着坚定。

    有人说肖卿福傻,干麻防工作,又苦又累,不值得。但是不管别人怎么说,老肖却乐此不疲。40多年来,肖卿福独立确诊、治疗麻风病新发、复发患者300多人,实施康复矫正手术100多例,从未出现过医疗事故。

    “他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麻防事业,也把爱心给了那些麻风康复人员。”于都县皮防所所长谢贵春说,肖卿福也有多次机会可以调整工作岗位,但他最终都选择了坚守。

    如今,已退休的肖卿福本来可以安享晚年了,他却再次选择了留下。

    66岁的肖卿福依然像“村长”一样守护着康复村里的麻风病患者,从早到晚,忙绿不停,从未误过对病人的治疗。2014年3月,中国麻风防治协会“麻风受累者综合康复救助示范项目”在这里启动。如今,村里办起了脐橙园、杨梅园,还种起了水稻、蔬菜,养了鱼和猪,大山中经常可以听到村民劳作时的爽朗笑声。

    面对各种赞誉,肖卿福很知足,也很平淡。他说:“我只是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事,还会继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摘自《江西日报》,记者谢荣、梁健,有删减)

 

【党建工作辑要】

中组部发出通知要求

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联系反面典型深入开展研讨

----------------

    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出通知,要求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学习研讨中,以周永康、薄熙来、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严重违纪违法案件为反面教材,聚焦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组织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深刻总结反思,汲取教训、引以为戒,真正在思想上、工作上、作风上严起来、实起来。

    《通知》强调,要深入剖析反面典型严重违纪违法的思想根源,针对这些反面典型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的严重违纪违法行为,从理想信念这个“总开关”上、从党性原则上、从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上、从道德品行上剖析根源,弄清实质。要以反面典型为镜,把自己摆进去,深入查找执行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组织纪律和廉政纪律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

    《通知》要求,要进一步增强践行“三严三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把“三严三实”作为修身做人、用权律己的基本遵循,作为干事创业的行为准则。自觉坚守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始终把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遵守党章、践行誓言,坚定理想信念、对党绝对忠诚,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始终做到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自觉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增强党性修养,加强从政道德和个人品行修养,慎独慎微、勤于自省,襟怀坦白、表里如一,敢于担当、真抓实干,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保持共产党人的崇高品质和浩然正气。

    (摘自《人民日报》,记者盛若蔚,有删减)

 

【论述摘编】

当干部要实一些再实一些

----------------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党员领导干部,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当前,“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正在全党深入开展。“三严三实”是党员干部修身律己、从政用权、干事创业的标尺和明镜,其要义无外乎干部如何在“做人”与“做事”上实打实,做到以实立身,以实为守,以实行事,以实求进。这是对干部的一种修身要求,一种行为规范,一种评价标准,尤其要做到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将“为国为家者”分为四种,德才兼备者是圣人,有德无才者是君子,有才无德者是小人,德才皆无则是愚人。更进一步,司马光道出了对这四种人为官的评价,能得圣人和君子自然是好,但是“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因为小人挟才以为恶,其危害甚多。

    实际上,这体现出对为官者为人的看重。自古而今,中华民族对“为官先为人”的品质要求一以贯之。我们党对党员干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准则,就鲜明的昭示了对干部做人的要求。干部莫忘“三严三实”,就要矢志忠诚老实、坦荡踏实、厚道朴实、求真务实,在任何时候都当老实人、讲老实话、干老实事。

    现实中,不少干部认为“实在人吃亏”“老实人没出路”,因此为官用权、为人处世之时就难免投机取巧,华而不实。一名曾经的高官身陷囹圄后忏悔道,自己“台上一套,台下一套,说一套,做一套;人前是人,人后是鬼”,这种对组织阳奉阴违、耍“两面派”的行为,便是对组织的不实。更有甚者,这种“不实”在有的干部身上根深蒂固,直至落马还“与他人订立攻守同盟,对抗组织调查”,其“不实”程度令人唏嘘。还有的干部对同志不实,表面一团和气,暗中勾心斗角,搞“小圈子”;有的干部对群众不实,平时说惯了空话套话,对群众冷漠麻木,敷衍塞责;有的干部对工作不实,不敢担当,假大虚空,损公利己;有的干部对家人不实,缺乏责任,感情出轨,生活腐化……

    这种不实之风一旦形成便顽疾难祛,不仅损害党群干群关系,而且对政治生态破坏力极大,很容易形成歪风“染缸”,让洁身自好者难以招架,让好干部也不自觉间“温水煮青蛙”。就其自身而言,这样不实的干部把自己练就得如“泥鳅”般油滑,最终是损人害己,轻则失信丢分,重则身败名裂。这不仅是当干部的失败,亦是做人的极大失败。

    早在7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了党员干部存在的不实之风,“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

    一些干部身上的种种不实病灶,说到底还是私心在作怪。一事当前,出于公心,便不难选择;私心作祟,往往瞻前顾后。纵观我们党的历史,干部队伍中向来不乏高举公心的“实在人”,从“上战秃头山,下战飞沙滩”的谷文昌,到“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的孔繁森,再到“一身公仆正气,奉献满目青山”的杨善洲,他们无不是在艰苦贫穷的地方一干就扎下根,无怨无悔,乐此不疲,不求功名利禄,只为群众多做一点实事,因而也留下满满清誉在坊间。

    群众心中有杆秤,掂得出干部的实与否。不实之人,可逞一时之快,终究不能欺瞒一世。不要沾沾自喜,“做人要实”是永恒的人生课题。当干部,还是要实一些,再实一些吧!

    (摘自《人民日报》,作者王成志)

【关闭】【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