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往期内容 > 正文
党员教育移动培训-2016年第24期
发布时间:2016-07-01     信息来源: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封面专题】

李保国:“把我变成农民”

----------------

迎着农民的需求找课题,农业科研才有生命力

1981年,李保国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椅子还没坐热,上班仅十几天的他就响应学校号召扎进太行山,搞起山区开发研究。

当时的太行山,水旱灾频繁,交通不便,三分之二的地区人均收入不足50元,十分贫困。脱贫致富,成了山区群众最急迫的愿望。

为了摸清当地山区的“脾气秉性”,解决种树难题,李保国起早贪黑,跑遍了山上的沟沟坎坎,“山当餐桌地当炕,躺在地上吃干粮”一度成了生活常态。晚上则挑灯夜读,分析数据,寻求破解之道。让树木存活的唯一途径就是加厚活土层。土从何来?如何保证加厚的土层不被雨水冲蚀?一个个难题在白天的翻山越岭中,在夜晚柴油灯的陪伴中不断得到解决。

经过十几年的开发治理,前南峪的沟沟壑壑呈现“洋槐头、果树腰”,变成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1996年,50年一遇的暴雨重创邢台西部山区,前南峪村却青葱依旧。如今的前南峪,林木覆盖率达90.7%,获“全球生态环境建设500佳”提名奖,人均年收入达1.06万元。

“脱贫为科研出题,科研为脱贫解难”

1981年,第一次到前南峪建滩队指导苹果管理,年轻的李保国遭到了质疑。队长郑津玉问:“你多大了?”李保国说:“我58年生。”郑津玉说:“我56年就开始管苹果了,我们这儿来的教授多了。”李保国说:“给我100棵树。”

一年后,李保国的果树长得最旺、果子个头最大、总产最高,来买苹果的都先买李保国树上的。队员们对这个年轻人彻底服了,纷纷来找他取经。

“脱贫为科研出题,科研为脱贫解难。”这是李保国在山区扶贫追求的目标。1996年,他跟随河北农大科技救灾团来到岗底村。大洪水刚刚冲毁了村里的250多亩耕地。看着时任村支书杨双牛难过的样子,李保国悄悄在一个烟盒上写了个电话号码,递给杨双牛,说:“我可以帮你们富起来。”

如约而行,李保国带着同在河北农大任教的妻子郭素萍搬到了岗底村住下来。白天,李保国一座山接一座山考察;中午啃一个馒头,喝壶凉白开;晚上,他仔细整理考察数据。半个月下来,李保国跑遍了全村的沟沟坎坎。

很快,李保国为村子作出致富规划:一是人均2亩苹果,平均收入2万元;二是人均发展板栗5亩,平均收入5000元;三是人均2只小尾寒羊,平均收入3000元。

“掌握了技术,就掌握了脱贫的金钥匙”

有一年,春季开花时节下了大雪,李保国打电话到岗底村,让人都上山,把树上的雪都摇下来,然后把村里能发烟的东西都运到山上,夜里12点开始熏烟,一亩地四到五堆。第二天,李保国不顾雪后路滑,来到了岗底村。

花冻了85%,果农们垂头丧气,村干部杨和平说:“这下完了。”李保国一户一户看过后说:“问题不大,有10%的花就够用了。”他马上召集人,部署到外地找花粉,人工授粉。那一年岗底苹果不仅没减产,反而增收了。

在苹果管理实践中,从套袋、去袋、转果,到摘叶、铺反光膜、施肥,李保国独创了128道苹果生产管理工序,并印成“明白纸”,让村民像工人生产标准件一样生产苹果。岗底村注册的“富岗苹果”多次获奖,并获得全国驰名商标。

如今,“富岗苹果”连锁基地发展到太行山的369个村,种植面积5.8万亩,产量超过1亿公斤,7万多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除推广苹果栽培管理技术外,李保国还积极推广板栗、核桃等多种技术。他为临城县的绿岭公司探索出了优质薄皮核桃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体系,使过去草都长不好的荒岗栽上了“摇钱树”。2002年,市场上的普通核桃每公斤不到4元,李保国指导生产的薄皮核桃,一上市就卖出了每公斤30元的高价,而且供不应求。

30多年来,李保国示范推广36项标准化林业技术,累计应用面积1826万亩,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亿元。他直接帮扶三四十个村庄,间接带动发展起来的村庄数百个。许多世世代代在荒山上“刨食”的农民腰包鼓起来。

多年来,李保国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许多果农都成了“技术把式”。岗底村民刘麦林在管好自家果园的同时,给周边村的苹果园当技术指导,最忙时指导着四五个果园。

李保国说,“这辈子最得意的事儿,就是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了‘我’。”

(摘自《光明日报》,记者耿建扩、通讯员宋国强,有删减)

【论述摘编】

《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内容摘登

----------------

要责任明确、奖惩严明。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必须做到要素齐全,既有激励性,又有惩戒性,使遵守者得到表彰奖励,违反者受到严厉惩处。有些法规制度为什么执行不了、落实不下去?就是因为责任不明确、奖惩不严格,违反了法规制度怎么惩罚无章可循。要明确责任主体,确保可执行、可监督、可检查、可问责。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5年6月26日)

各方面监督要严起来、实起来。无论党内监督,还是群众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加强和改进的空间都还很大,有大量工作要做。要总结经验,健全体制机制,使各种监督更加规范、更加有力、更加有效。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5年9月11日)

要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实现纪法分开。过去就存在纪法不分问题,把公民不能违反的法律底线作为党组织和党员的纪律底线,降低了对党员要求,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违纪只是小节、违法才去处理”,“要么是好同志、要么是阶下囚”的不良后果。这次对两项法规的修订,去除了与国家法律法规重复的内容,不是说不要法了,而是法早就在那挺着了、立着了,纪律就是纪律,纪在法前,这应该说是十八大以来制度创新的又一成果。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第一百一十九次会议关于审议中国共产党廉政准则、党纪处分条例修订稿时的讲话》(2015年10月8日)

坚持高标准与守底线相结合。全面从严治党,必然要求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紧密结合。道德使人向善,是纪律的必要前提和基础;纪律用来惩恶,是道德的坚强后盾和保障。新修订的准则,扣紧“廉洁自律”这个主题,坚持正面倡导、重在立德,重申党的理想信念宗旨、优良传统作风,这是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够得着的一个标准,要树这么一个标准,这是高标准,展现了共产党人高尚的道德追求;而新修订的条例,围绕着党纪戒尺要求,开列“负面清单”、重在立规,划出了我们党组织和党员不可触碰的底线,这都是很清晰的。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第一百一十九次会议关于审议中国共产党廉政准则、党纪处分条例修订稿时的讲话》(2015年10月8日)

要坚持以党章为根本遵循,用严明的纪律维护党章权威。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全面从严治党首先要尊崇党章。这次对两项法规的修订,全面梳理了党章对党员、干部的纪律要求和廉洁自律要求,是对党章规定的具体化。我们执行这两项法规,既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又严明党的纪律戒尺,这就是把党章权威树起来、立起来。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第一百一十九次会议关于审议中国共产党廉政准则、党纪处分条例修订稿时的讲话》(2015年10月8日)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关闭】【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