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专题】 陈德明:反导尖兵 铸盾天疆 ---------------- “自己做的每件事情都是在书写人生履历” 从国防科技大学毕业前一年,学航天动力学与飞行试验专业的陈德明找到当时在学校开会的西北某基地高级工程师杜之明,问基地怎么样?杜之明回答说:事多,只要想干,干不完。一年后,陈德明来到基地,从此和导弹试验技术打上了交道。 看到基地工作条件艰苦,有人劝陈德明熬上几年就转业。陈德明却说,“混日子也是过,踏踏实实干也是过。自己做的每件事情都是在书写人生履历。” 第一年,陈德明是红牌学员,类似在实习期,很多时候是打杂,但所有技术研讨会,他和其他学员都会去听。“有好多读书时想不到的问题,特别想做一番事。” “要敢于担当负责,勇于啃下‘硬骨头’” 一年盛夏,某型战略导弹飞行试验失利,弹头出现故障后解体,远远飞离预定目标区。这是该型导弹的一次重要试验,对装备部队起着决定性作用。找不到弹头,就无法分析故障原因。 “不管3个月还是5个月,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找到弹头”。根据给出的几十个残骸落点坐标,基地每天组织部队在上万平方公里范围内进行空中和陆地拉网式搜索。七八月的戈壁滩,最高地表温度达60多摄氏度。如大漠寻针,一天搜索下来,战士们嘴上、脚上都起了泡。两个多月过去,毫无收获,搜索陷入了僵局。 此时陈德明临危受命,他承诺一周给出结果。陈德明带领团队经过7天7夜反复建模计算,最终把落点定位在东西5公里、南北3公里的范围内,这一落点区域将搜索范围缩小到百分之一。 很快,搜索一线传来消息:实际落点距离陈德明给出的区域中心点东西仅1300米、南北仅100米。 大漠寻弹头,陈德明干了不止一回。但凡有找不到的都找他。 “手里放过小问题,上了战场就要出大问题” 参加几次导弹武器试验任务后,陈德明发现,导弹武器试验一次只验证一个目标,而一个导弹武器型号却需要多次试验,周期长,投入大。他大胆建议在一次试验中同时验证多个目标,但遭到很多人的反对,担心“一箭双雕”变成“鸡飞蛋打”。面对种种质疑,他仔细作答,最终方案得到认可。这种试验方式一直沿用至今,不仅节约了试验经费,还加快了导弹武器装备部队的进程。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某型号导弹作为“撒手锏”进入定型试验阶段,急需装备部队。上级只给了他们4发试验导弹,而该类导弹通常需要进行9次成功试验才能定型。与此同时,基地导弹发射阵地与效应靶场的距离只有导弹射程的2/3。试验次数少、靶场射程不足,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当时30岁不到的陈德明,担起了这个超常任务,成为试验方法研究组组长。连续几个月,他几乎没有睡过一个踏实觉,最终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保证了导弹第一时间完成试验、装备部队,形成了强大的威慑力量。 “任何一次导弹试验,如果手里放过小问题,上了战场就要出大问题。”陈德明说,搞科研试验,就是要做到“导弹听我的话,我听党的话”。 “作为军人,必须要有一颗忧患的心” 反导技术代表着导弹技术发展的巅峰,是战略防御的坚盾,是大国博弈的重要筹码。 我国正式启动反导技术验证试验项目后,基地肩负起靶场试验任务,陈德明成为专家组专家,牵头攻关反导靶场试验技术。首次试验要在2010年年初“务期必成”。 那段日子,陈德明经常奔波于靶场和各科研院所之间,加班加点成了家常便饭。经常不时地陷入深度思考状态:“那时候为了证明一个弹道方面的关系,我都快崩溃了。我有肯定的直觉,但那个过程真是既痛苦、又幸福。半夜三点终于想通了,狂喜万分,特别想旁边有一个人能够分享……” 近千个日日夜夜,不知疲倦地攻关,陈德明带领团队突破多项核心关键技术,走出了一条中国反导靶场建设之路。 发射试验如期进行。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拦截弹如利剑出鞘,直刺苍穹。几分钟后,显示屏传来靶弹被摧毁的清晰画面。试验成功!陈德明和指挥大厅的人们抱作一团,喜极而泣。 “作为军人,必须要有一颗忧患的心。”陈德明说,反导技术,永远都在路上。实现强军目标,不甩开膀子搞创新是不行的。所以,他始终保持着最初的姿态:学习钻研、计算分析、推演论证…… (摘自《人民日报》,记者余建斌,有删减) 【理论观点集萃】 荒凉的大漠 精彩的人生 ---------------- 从导弹武器试验新手,到反导试验领域知名专家,再到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为国砺剑铸盾的人生征程中,西北某基地研究员陈德明牢记强军目标,坚定强军信念,献身强军实践,一步步成长为用创新助推强军兴军的科研先锋,成为投身改革强军的新型作战力量尖兵。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导弹武器事业是国之重器,反导是战略防御的坚盾,是大国博弈的重要筹码。陈德明瞄准导弹发射技术发展前沿,攻坚克难,不断创新超越。他扎根大漠26年的创新实践告诉人们,只有始终坚持自主创新,才能掌握科技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使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创新之中见担当。导弹武器事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从事这项伟大事业的人选择默默奉献同时又需要激情满怀;其高科技、高成本、高风险特点,决定了拓展创新之路的人格外需要一种担当。在生存条件艰苦甚至恶劣的大漠戈壁,几十年如一日紧盯世界军事高科技发展前沿,对创新事业矢志不渝,更需要一种深植血脉的坚守。“目标高远,想法简单。坚持始终,生活自然。”常说这句话的陈德明,正是这样一个把创新养成习惯,把担当过成了日子的人。他在导弹和火箭一次次腾飞而起的地火天光中,点亮精彩人生…… 只有荒凉的大漠,没有荒凉的人生。陈德明的经历或许不可复制,但其创新意识和担当精神却值得借鉴和学习。无论我们是从事崇高而伟大的事业,还是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人生履历,一份担当总有一份精彩! (摘自《人民日报》,记者余建斌) 【学习书目推荐】 “强自身素质、建体育强国”2016年读书活动书目推荐之六 ---------------- 《党章学习讲座》 作者:《党章学习讲座》编写组 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 内容简介:《党章学习讲座》按照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方案,由权威党章研究和参与党章修改的专家,紧扣党章原文,以讲座的形式,按十三讲分别就党的性质、理想、宗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民主集中制,党的组织,党员,党的干部,党的纪律等展开,对党章进行了详细解读,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党章的权威参考。 (摘自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