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往期内容 > 正文
党员教育移动培训-2016年第31期
发布时间:2016-09-22     信息来源: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封面专题】

吴敏霞:12年,一个梦想

----------------

里约奥运会的跳水女子双人三米板赛场,或许是吴敏霞最后一次踏上心爱的跳板。当现场大屏幕打出345.60分的总成绩时,第五枚奥运金牌成为她第四次征战奥运会的最好礼物。这个恬淡内敛的姑娘,依然云淡风轻地微笑着,但赛后却说出了一句令人意外的“自夸”——我应该挺伟大的。

吴敏霞不需要谦虚,有足够的传奇成绩见证着她的伟大:唯一一位奥运四连冠的中国运动员,与体操选手邹凯同为获得奥运金牌最多的中国运动员,以5金1银1铜超越萨乌丁、伏明霞等名将成为奥运跳水第一人……从2004年的雅典到2016年的里约,吴敏霞身边的搭档一直在变,不变的是她对跳水的热爱与执著。

“我没想过会坚持这么久,确实挺不容易的。”再过3个多月,吴敏霞将迎来自己31岁的生日,对于跳水运动员这已是绝对的“高龄”。曾几何时,“缺乏领袖气质”“永远活在郭晶晶的阴影下”的批评接踵而至,并非天才型选手的吴敏霞一直在坚守着,直到看见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

吴敏霞并不是没想过放弃,多年伤病缠身,让她的身体和思想极度透支,几度徘徊在退役的边缘。“可这是我的梦想,以前还没有中国跳水运动员30岁以后还能站上奥运会舞台。”两年前,吴敏霞决定再“任性”地挑战一次自己,“既然选择了,那就享受拼搏吧”。

这个看似柔弱的上海姑娘,骨子里有一种倔强和要强。即便早已拥有足够的荣耀和光环,即便在伦敦奥运会后只能参加双人项目,但吴敏霞毫不介怀,只为心中的信念而咬牙坚持。备战的艰辛与压力是外人难以想象的,但队友们眼中的“霞姐”却永远平静而坚定。正如奥运冠军火亮所说:“她是我们所有跳水运动员的骄傲。”

人才济济的中国跳水“梦之队”,从来不缺少冠军。但吴敏霞留下的,是一份旁人难以企及的精神财富。从配角到主角,吴敏霞从不在意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她的搭档施廷懋是首次征战奥运会,偶尔闪过的紧张,因为“有霞姐在”而充满底气。就算有一天吴敏霞离开国家队,相信这份能量依然能够传承,在中国跳水的后继者身上熠熠闪光。

当吴敏霞和施廷懋最后一跳拿到全场最高的81.00分时,BBC(英国广播公司)的解说赞叹道:“我不经常使用‘传奇’这个词,但在跳水领域,吴敏霞就是个传奇。”而在吴敏霞的家乡上海,东方明珠塔为她点亮灯火。面对“创造历史”的赞誉,吴敏霞依然最在意过程,“今天的比赛太短了,我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呢”。

没有人能阻挡竞技体育的新陈代谢,但有些力量却能超越时光、铸就传奇。吴敏霞花了12年,讲述了一个无所畏惧、守护梦想的奥运故事。她,配得上伟大。

(摘自《人民日报》,记者郑轶,有删减)

【理论观点集萃】

向伟大的坚守者致敬

----------------

连续征战4届奥运会跳水比赛,身边的搭档换了又换,但她依然四度站上女子双人三米板项目的最高领奖台。此外,她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女子单人三米板项目上,还先后拿到了银牌、铜牌和金牌。这样算下来,她在4届奥运会拿到了5枚金牌、1枚银牌、1枚铜牌。

她就是已经30出头的吴敏霞,那个被很多人看着慢慢由一名小运动员成长为一名老运动员的聪慧女子。她的脸上似乎总挂着淡淡的笑,但又从来没有让这样的笑意在脸上肆意张扬,哪怕是她站在奥运会最高领奖台的时候。但就是这样一个不事张扬的她,其成就已经超过跳水领域的其他传奇。

她的外在形象一直是隐忍、柔弱的,她的内心却又是坚韧、顽强的。入队之后一直隐在郭晶晶身后,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她的成长。等到她已经可以独当一面的时候,与她竞逐跳水领域“大姐大”地位的队友不是不存在,只是她依旧以得体的方式和过硬的成绩悄然证明了自己。

一直不声不响不意味着内心没有波澜,一直毫无悬念地将金牌揽入怀中不意味着没有难言的付出。可以想象,在队内竞争要远远强于国际大赛的中国跳水项目上,她始终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状态的合理位置,仅有隐忍恐怕还是不够,没有超人的训练强度与过人的智慧胆量,恐怕也不可能走到今天。更何况,从6岁练跳水到近31岁拿到第五枚奥运金牌,其间她所经历的控制体重、调控状态、直面竞争、提升成绩等,最终都会内化为规范自己的行动。持续10多年保持自身状态波澜不惊,这样的自我管理能力当然配得上“伟大的坚守者”这一称谓。

中国跳水队作为当之无愧的“梦之队”,其荣誉是由教练员、队员、管理者共同铸就的。单从吴敏霞的角度出发,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热爱作为支撑,任何荣耀都不足以赋予“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以更多力量。致敬这样的坚守者,就是为了不再人为低估跳水选手的辛劳付出;礼赞这样的追梦者,就是为了引领更多追梦者心无旁骛地大踏步前进。

(摘自《人民日报》,作者钟文)

【党风廉政教育】

“碑”之种种

----------------

屏盗碑

后周广顺二年(952年)秋,郭进为登州(今山东蓬莱)刺史。当时登州百姓经常受到土匪强盗的洗劫和杀戮,苦不堪言,朝廷始终没有解决的办法。郭进到任后,恰逢群盗疯狂欺压百姓,郭进用计先使其产生内乱,然后出其不意,率领镇兵一举将其荡平,彻底解决了百姓的祸患。境内百姓官吏奔走相告,千余人到朝廷请求为郭进建立“屏盗碑”,朝廷欣然同意。

劣政碑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但凡有一点建树或政绩的官员,哪怕其政绩比较平庸,一般在临走时,百姓都会给立一个所谓的“德政碑”。但是,对于影响极坏的个别官员,也会有特别的碑立起。民国时期,南阳有个叫杜子极的知县,由于贪婪至极,搜刮起百姓来心如蛇蝎,敲骨吸髓。百姓苦不堪言,暗送绰号“肚子饥”,并偷偷地给他立了一道碑,名之曰“劣政碑”,对其贪鄙无耻的行径大加挞伐,使其永受千夫所指,成为后来为官者的反面教材。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作者马军)

【关闭】【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