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摘编】 文化自信为我们筑基铸魂 ----------------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具有坚实的文化根基和强大的精神力量,这就是全社会认同的具有最持久、最深层力量的核心价值观,而文化是形成和涵养核心价值观的厚土。 文化是一个国家繁荣发展的精神沃土,是一个民族的根与魂。不管人们自觉或不自觉、意识到或没有意识到,文化都在构筑社会精神文明高地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基于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自信,为我们筑基铸魂,引领社会变革、时代进步和精神文明提升。 文化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与灵魂,可以励志、明心、懿德、增慧,通过提升人的综合素质来提升社会文明水平。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核心、最活跃的因素。文化以人为对象,始终着眼于涵养人的品格与素质,并在这个过程中让人变得更优秀、更有创造力。这就是文化的重要性和不可取代性,也是文化自信之所以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根本原因所在。 马克思指出,人和动物虽然都是有生命的存在,但二者却有着本质的差异。因为动物的生命活动只是“生存”,而人的生命活动则是“生活”。为了生存,动物只有一个尺度,即维持自身所属物种的尺度。但为了生活,人则需要同时具有两种尺度,即自身内在本质的尺度和一切物种的尺度。因此,人的全部活动既应具有合规律性,又应具有合目的性,并在实践过程中使二者达到高度统一。这是人的本质存在的充分体现,而能够使之得以体现的重要工具就是文化。文化的本质是智慧、品格和创造,正是这种本质赋予人的行为以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人正是通过有目的、合规律的文化活动,创造和寻求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并构建文明、改变世界,弘扬真理、创造奇迹。 显然,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文化都是坚实的思想基础和不竭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是人类文化中唯一不曾中断并不断发扬光大的文化形态。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根基,为我们今天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无穷的智慧与力量。正是这些得天独厚、异彩纷呈的文化成果,源源不断地为我们培育着思想的花朵、驱动着精神的帆樯、引领着前进的航向,使我们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道路上始终充满信心。 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坚定的文化自信,正是这种信心的强大依托与丰沛源泉。 (摘自《人民日报》,作者艾斐) 【理论观点集萃】 “向下”方能“向上” ---------------- 非洲草原上,有一种尖毛草,是长得最高的“草地之王”。但它的生长过程却很特别:在最初半年里只有一寸高,甚至看不出在生长。而雨季一旦到来,它就像被施了魔法,三五天时间就能长到一两米高。原来,雨季前,尖毛草不是不长,而是在向下长:6个月时间,它扎根地下可达28米。 尖毛草向下长,是为了积蓄向上的力量。这种“向下”与“向上”的辩证法,正是尖毛草给我们的启示:履职尽责、干事创业,不能急于求成、好高骛远,而需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练好“根劲”,才能真正脱颖而出,做出一番成绩,走稳向上的步伐。 积极向上,尽快干出事业,得到上下认可,这无可厚非,也再正常不过。但现实中,却总有少数党员干部找不到向上的方法,也摆不正“向下”的位置。或是盛气凌人、高高在上,让群众望而生畏,不愿甚至不敢接近;或是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做一些政绩工程、表面文章;或是作风漂浮、心浮气躁,摸不清情况、看不清问题。光想着向上,最终结果是步子不稳,不仅不能真向上,反而会有跌跟头的危险。 向下,是为了给向上汲取营养、积累力量;而要上得去、上得稳,也离不开基础的扎实、根系的稳固。把向上、向下结合起来,让向上成为向下的目的、让向下成为向上的阶梯,学学尖毛草,或许很有必要。 向下,是扎根基层接地气。尖毛草如果没有向下拼命扎根,就不能尽可能多地吸取养分和水分,最终蓬勃向上。“涉浅水者见鱼虾,涉深水者见蛟龙”,领导干部的向下,首先是要虚心拜人民群众为师。如果不能沉下心在基层打基础、练实功、吸营养,很难干出什么成绩。只有俯身倾听、弯腰观察,才能了解群众的期盼诉求、发展的难题症结,这是接地气,更是长才干。 向下,是放下身段重感情。毛泽东曾说,“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根扎得够牢、够深,才能获得深厚的支撑。当年,焦裕禄一句充满真情的“我是你的儿子”,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最终得到群众认可。向下,就是到群众中去,坐一条板凳睡一个炕,端一个饭碗走一条路。与群众的距离有多近,决定了你能得到多少支持、收获多少成长。 向下,是脚踏实地解难题。“行动最有说服力”,说一千道一万,不如脚踏实地好好干。向下,不是走过场、贴标签,也不仅仅是调研、考察,更是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四有”书记谷文昌,全县60多个村400多名生产队长,他几乎都能叫出名字,最终带领大家种下满岛木麻黄,长成防风固沙的茂密森林。没有这样的业绩,不可能获得“先祭谷公,后祭祖宗”的拥戴,也不可能“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墩墩苗”来比喻年轻干部的成长。墩苗,正是抑制幼苗茎叶徒长、促进根系发育,让庄稼能耐得住旱涝、扛得住风雨。领导干部坚持在基层滚出一身泥巴味、与群众建立真感情,才可能出政绩、得信任,迎来真正向上的成长。 (摘自《人民日报》,作者李根萍) 【党风廉政教育】 不染白衣当慎始 ---------------- 南宋文学家洪迈十岁的时候,路过衢州白沙渡,在岸上酒店破墙上看到一首《油污衣》诗,诗云:“一点清油污白衣,斑斑驳驳使人疑。纵饶洗遍千江水,争似当初不污时。”洪迈当时深有感触,几十年后仍记忆犹新,将此诗写入《容斋随笔》。 到了明代,一个“白袍点墨”的故事又为《油污衣》诗作了生动的诠释。《明史》记载宣德三年(1428)正月,朝廷命山云前往广西征蛮。当地有个这样的惯例:镇守将领初到,土官都要来贡献财物,将领如果收下了,日后就会被他们挟持。山云初到时,听说府吏郑牢性情刚直,便问他:“他们的馈赠我可以接受吗?”郑牢说:“将军刚到此地就像一件洁白的新袍子,白袍染上了一点墨总是洗不掉的!”山云说:“如果不收下,他们会生疑,怎么办?”郑牢说:“贪污纳贿依法当死。将军不害怕天子的法令,还害怕当地的土官吗?”山云听罢将所有馈赠辞掉,并对土官严加管理。山云所到之处,安抚良民,察明冤情,当地百姓都很拥戴他。 中华文化提倡做人惟有慎始,方能善终。古语云:“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其开始。世事如棋,人生也如棋,有些行为,开始时看似无关紧要,收尾时才发现生死攸关!古代先贤把慎独、慎始、慎微,看作是守廉洁、养正气的关键,常慎,才可立身、立功、立言、立德;不慎,必挫、必输、必败、必毁。因此,“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和“不慎而始,而祸其终”的古训,我们还是应牢牢记住并时时践行的。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作者史世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