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往期内容 > 正文
党员教育移动培训-2016年第46期
发布时间:2016-12-08     信息来源: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封面专题】

好校长莫振高

---------------

2015年3月9日,广西都安高中校长莫振高因病离世。

悲痛瞬间爆发,传遍媒体、网络、微信朋友圈,一天之内,整个都安县城的花圈便告售罄。

教育的真谛是爱

“我感受着孩子们的痛苦,也体会着他们的快乐。”

1998年,澄江乡学生蓝程考上都安高中,因交不起170元的学费、住宿费而面临辍学,一筹莫展的父亲蓝玉锋找到莫振高。莫振高说:“让孩子先进来,我有办法。”

莫振高的办法,就是拿出自己的工资资助蓝程,直至他高中毕业,考上北京邮电大学。如今,蓝程已博士毕业,在北京工作。

在都安,因莫振高而改变命运的,远不止蓝程一家。

素称“石山王国”的都安,地处广西西北部,自然条件恶劣,农民以种玉米为生,全县人均年收入1600多元,特困户人均年收入不足800元。

每年学生报到时,总有一些缺钱的孩子没有勇气进校报到,在校门口徘徊。这时,莫振高会把“校长办公室”搬到校门口,拿着喇叭喊:“有困难,就找我莫振高!”他还亲自为贫困生办理优先入学手续。多年来,每逢开学,莫振高必“摆摊”,专做贫困生的“生意”,这动人的一幕在当地传为美谈。莫振高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先后资助300名学生上完了高中、大学。

“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将教育家夏丏尊这段话记在心间,莫振高说:“我感受着孩子们的痛苦,也体会着他们的快乐。”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没有一个人能独自成功,我们永远是一个团队!”

关于选人用人的标准,他说:“我们是山区学校,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去选择合适的教师。”

对于招进来的教师,他当作珍宝一样,在生活上悉心呵护,但业务上的硬杠杠很明确:3年内必须出师,5年内必须挑大梁。很多年轻老师都听他说这样一句话:“你们得抓紧努力了!孩子们可没时间等你慢慢成长啊!”

对日常经费的使用,莫振高是有名的“抠”,但是对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培养,他大方得很。就在几年前,他亲自拍板,挤出300万元,选派97名教师参加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班学习。

“家长把孩子交到我们手里,是信任,是期望。我们一定要教好孩子,不能让家长的希望变成失望。”这是莫振高常对老师们说的一句话。

当年,他刚到都安高中任教时,学校只有一栋宿舍楼和三栋低矮的教学楼。当校长后,他下决心把破旧的学校改头换面。在他的努力下,学生饭堂修好了,图书馆、科技楼和学生宿舍楼建起来了,教学综合楼里装上了先进的教学设备,昔日破旧的校园焕然一新。

莫振高要求,老师参加市级赛课一定要争第一,自治区级、国家级至少二等奖以上。同时,他提出:“没有一个人能独自成功,我们永远是一个团队!”

更注重为人处世教育

“我们只有赢得了做人的分数,才是真正的好成绩。”

每天晚上,宿舍熄灯前,莫振高都会走进每一间男生宿舍,催学生早睡。

每天清晨6时,他准时出现在校园里,巡视每一间教室、每一个角落,哪怕看到地上有一张纸片,都要弯腰捡起来。

“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追求卓越,从我做起。”这是莫振高始终秉持的理念,他要求自己做的每一样工作都做到最好,每一个承诺都要如约兑现。

陈旧的房间,一张桌子,堆着一摞翻旧了的书——这是莫振高用了几十年的办公室,简陋得有些寒酸。学校建起新楼,后勤部多次劝他搬到新楼办公,他拒绝了。他说,每一分建设资金都来之不易,优先安排教学用,“我们艰苦一点不要紧”。

作为校长,莫振高行政事务繁多,但他从没有放下教鞭,没有离开过三尺讲台,始终坚持教学一线。他认为,教学质量是生命线,只有到教学一线,才能及时发现教学问题,教好学生。

除了知识传授,莫振高更注重的是为人处世的教育。“考试成功的机会有100次,做人成功的机会只有一次。我们只有赢得了做人的分数,才是真正的好成绩。”这样的反复叮嘱,成为全校学子的座右铭。

(摘自光明日报,记者刘昆、通讯员周仕兴,有删减)

【论述摘编】

敢于试错是一种改革智慧

----------------

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把科学发现归结为“从错误中学习”。在他看来,理论是试验性的假说,它们是否成立要经过检验。如果理论与实验不相符合,就需要我们认识到错误并批判地加以反思,从而推动科学进步和知识增长。

换个角度理解,在实验确认之前,谁也不能断定哪一种理论建构是正确的,就只能通过试错来寻找经得起实验检验的理论框架。这样的方法论智慧,通俗表达就是:如果未来是未知的和不确定的,那么要找到通往未来的路径,就要允许多元尝试和不断试错,并以实践为标准来进行检验。

放在现实中来考量,这对推进中国的改革发展也具有启发意义。人们常说,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替代性现代化道路,修订着教科书上固有的“定论”。这说明,在根本方向、基本原则确定后,中国改革发展的未来有着很多种可能性。很多问题要找到适合国情的解决方案,不会有现成的答案,必须依靠不断试错,在“从错误中学习”的过程中寻找解决方案。

可以说,一部改革开放史,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动态过程。安徽小岗村民按下的“红手印”,开启的是一场产权结构的改革尝试,既保留了集体所有的产权性质,又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新千年到来时,中国刚刚加入世贸组织,那时的担忧是民族工业能否抵挡跨国公司的冲击,而实践中探索出的混合所有制,既以市场换来了先进技术,又保住了中国企业的生存。在中国资本市场形成早期,邓小平说过这样一句话:“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坚决地试”四个字,就是一种敢于试错的智慧和勇气,这也是贯穿中国改革历程的精神气质。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注重“发挥好试点对全局性改革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就是以最小的代价进行试错,又以最高的效率将试错的成果全面铺开。

试错,其实也是“试对”。改革,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改革走到今天,已经进入深水区,如何理解“深水区”?一方面是阻力增大、风险增多,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不确定性更大,要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更需要敢于试错的勇气。比如说,国企改革,如何既保留公有制的性质同时又激发企业活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既化解过剩产能同时又提升供给质量?引领经济新常态,如何既稳增长、控风险同时又提质量、增效益?在找到答案之前答案是未知的,因此,要鼓励创新就必须允许试错,要谋划改革就必须放开尝试。这也是为什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着重强调:既鼓励创新、表扬先进,也允许试错、宽容失败。

从这个意义上讲,干部不作为的最大危害还不只是耽误工作,更在于关闭了试错的空间,取消了探索的可能性。正因此,崇尚实干最重要的是要鼓励探索、允许试错,建立宽容失败的容错机制。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强调: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干部在工作中特别是改革创新中的失误,这或许正是其深意所在。

(摘自《人民日报》,作者李拯)

【关闭】【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