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往期内容 > 正文
党员教育移动培训2017年第17期
发布时间:2018-04-20     作者:周明仁    信息来源: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党建纵横

形成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成就综述

----------------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作出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庄严承诺,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勇气,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打虎拍蝇雷霆万钧,正风肃纪驰而不息,形成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党心民心为之一振,党风政风为之一新。

  以作风建设为全面从严治党破题

  从作风建设切入,从中央政治局做起,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解决了管党治党老虎吃天不知从哪儿下口的问题。

  2012年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5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率先垂范、以上率下,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强化监督执纪问责,狠抓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对四风问题坚决露头就打,推动风气产生根本转变。

  紧盯年节假期,抓早抓小、串点成线,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刹住车轮上的腐败、整治会所里的歪风”……5年来,八项规定已成为妇孺皆知的政治语汇,在神州大地上荡涤起一股激浊扬清的净化之风,刹住了一些曾被认为难以刹住的歪风邪气,攻克了一些曾被认为司空见惯的顽瘴痼疾。

  人们看到,天价月饼、粽子基本消失了,风景名胜区里的会所少见了,价格畸高的名烟名酒得到了遏制,一些高档酒店也推出了平民餐;干部普遍反映,应酬少了,精气神也饱满了。广大干部群众在一个又一个细节、一件又一件的小事中感受到了切切实实的变化。

  截至2017年6月底,全国累计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7万多起,处分13万多人。平均每天因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被查处的问题超过100起。

数据是最好的印证。在截至2016年12月查处的15.53万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中,违纪行为发生在2013年、2014年的占78.2%;违纪行为发生在2015年的占15.1%;违纪行为发生在2016年的仅占6.7%。增量不断减少,充分表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常和长、严和实、深和细中不断落地生根。

       以重拳反腐为全面从严治党破局

  2012年12月6日,四川省委原副书记李春城涉嫌严重违纪接受调查。这是党的十八大以后落马的第一位省部级干部,当时就引起舆论高度关注。然而,这仅仅是一个开端。

  2014年6月14日,苏荣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组织调查;2014年6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给予徐才厚开除党籍处分;2014年7月29日,中央决定对周永康严重违纪问题立案审查;2014年12月22日,令计划涉嫌严重违纪接受组织调查;2015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给予郭伯雄开除党籍处分……5年来,党中央重拳反腐的决心勇气、惩贪去恶的雷霆之势,一次次刷新了人们的认识。

  打虎无禁区。党的十八大以来,截至2016年底,中央纪委共立案审查中管干部240人,打破所谓刑不上大夫的猜想;

  拍蝇零容忍。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给予纪律处分超过119万人,打破所谓法不责众的观念;

  猎狐撒天网。从90多个国家和地区追回外逃人员近3000人,释放天网恢恢、虽远必追的强烈信号。

  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持续量变产生质变。

  2016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接到的检举控告类信访举报比2015年下降17.5%,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首次回落;2016年,在高压之下,有5.7万名党员主动向组织交待了自己的问题。

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2016年底,中央对形势作出最新判断,不敢腐的目标已经初步实现。

以党内监督作为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抓手

  5年来,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和重要保障,党内监督方式方法不断改革创新,不断向着全面覆盖、不留死角迈进。

  ——利剑高悬、愈显锋芒,巡视监督的震慑效应不断放大。

  中央巡视共开展12轮,对277个地方、单位党组织进行了政治体检,对16个省区市开展回头看,对4个单位进行机动式巡视,实现党的历史上首次一届任期内中央巡视全覆盖。各省区市党委也完成8362个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全面巡视任务。山西系统性、塌方式腐败,湖南衡阳破坏选举案,四川南充和辽宁拉票贿选案等重大问题线索在巡视中被揭露。中央纪委立案审查的中管干部案件中,超过60%的问题线索来自巡视。根据巡视移交的问题线索,各地纪检监察机关立案厅局级干部1225人,县处级干部8684人。

  ——瞪大眼睛、伸长耳朵,派驻监督的探头作用充分发挥。

  中央纪委设立47家派驻纪检组,实现对139家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监督全覆盖。实现全面派驻后的2016年,中央纪委派驻纪检组共谈话函询2600件次,立案780件,给予纪律处分730人,分别增长134%、38%、56%。

  ——坚决清除灯下黑,让监督者时刻受监督。截至2016年底,中央纪委机关谈话函询218人、组织调整21人、立案查处17人,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共谈话函询5800人次、组织处理2500人、处分7900人。《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试行)》制定出台,首次对监督执纪工作的全流程、各环节进行明确规定。

  ——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使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相互促进。2016年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拉开帷幕,目前,北京、山西、浙江3个试点省市改革取得实质进展,省市县三级监察委员会转隶组建工作已经完成。随着改革即将推开,一个在党统一领导下的国家反腐败工作机构呼之欲出,将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

       以建章立制为全面从严治党固本培元

  5年来,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一系列立足根本、着眼长远的制度措施,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从治标走向治本,从拔烂树”“治病树到培育健康土壤、建设良好政治生态转变。

  扎牢制度之笼,为制度治党提供根本保障。

  从出台《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提出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努力践行的高标准,到修订《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明确划出纪律底线;从出台首部党内问责条例,实现问责工作的制度化、程序化,到修订《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印发《关于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的意见》等,打造从严治吏、严格干部选拔任用的完整链条……

  5年来,党内法规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中央共出台或修订近80部党内法规,超过现有党内法规的40%,全面从严治党越来越有规可循、有据可依。

  补足精神之钙,为思想建党打造牢固根基。

  2013年下半年开始至2014年,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2015年起,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2016年全面启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2017年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5年来,打铁趁热、环环相扣的思想政治建设,让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更加坚定,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更强。党内政治生活的规范、党内政治文化的改善、党内政治生态的修复,为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提供了优良环境和土壤。

  实践不断发展,认识不断升华。

  2016年10月,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全面从严治党,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踏上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崭新征程。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

  5年来,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实践试出了人心向背,厚植了党的执政根基,锻造出具有更加旺盛生命力和顽强战斗力的党,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新华社:朱基钗)

【以史为鉴】

廉石还乡

上海松江醉白池公园竖立着一块两米多高、形似蘑菇的青石。这块青石,来历可不寻常,他是明代廉吏张弼“为官清正、律己爱物”的见证。

张弼(1425-1487),字汝弼,号东海,松江府(今上海松江)人,明成化二年(1466年)进士。张弼为官清廉,严于律己,严格管束家人,深得民心,历任兵部主事、南安知府等职。他任南安知府十余年,离任返乡时,除了简单行装和数箱书以外,竟然没有其他东西可带,以至于船体太轻不胜风浪,难以入海航行。于是,张弼便效仿东汉陆绩之法,欲寻一山石压在船舱。他换了一身便服,带上绳索和杠棒,与两个儿子一起出门。父子三人来到城郊一处山脚下,想向百姓要一块山石压船。百姓爱戴张弼,便说道:“不要说一块山石,您就是要这座青山,我们也乐意。”三人将山石抬回府中后,张弼挥笔写了七言一绝,并自言:“为官十载无家财,青石压船抗风浪。”

离任还乡之日,张弼的航船升起帆。一切安顿完毕,张弼令人将一只朱红漆白铜锁的大箱子抬上船。张弼荣归故里,停船后,第一个被抬上岸的也是这只沉重的大箱子。家乡百姓见状,纷纷猜测箱里满载的是金银财宝。到了家门口,张弼让人把箱子打开。百姓所见的,只是一块青石,并无一分金银之物。问明原因后,大家啧啧称奇,顿时感慨好官廉洁回乡,以石励志、遗范后世。张弼载石还乡之事传遍十里八乡,百姓无不为之动容,感叹地说:“张知府两袖清风,一块山石带回故里,乃我等百姓之幸也。”这块青石是张弼为官多年带回家乡的廉洁清风,被称作“廉石”。

古时为官,只要求得功名,谋上一官半职,便可过上荣华富贵的好日子。至于位高权重的官爵王侯,其骄奢贪逸、家财万贯者更比比皆是。然而,张弼主政一方、居官多年,却能做到身无长物、两袖清风,致仕还乡仅带一块山石,实属难能可贵。“廉石”,是张弼一生清正廉洁的见证,是老百姓对为政清廉者的肯定、拥护和颂扬,也向后人昭示了清白为人、廉洁为官的人生真谛。严于律己、严于用权、廉洁办事,张弼的故事对于当今领导干部如何走好为官从政之道,更是值得借鉴。(中国纪检监察报:陈启西)

【党建常识】

支部书记如何主持召开组织生活会?

党支部组织生活会是以交流思想、总结经验教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为中心内容的组织生活制度。党支部组织生活会一般每季度或半年召开一次,是党支部组织生活的重要形式之一,一般由党支部书记主持。

有备无患:支部书记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一般来说,为保证组织生活会的质量,党支部书记要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要与上级党组织沟通情况,听取对开好组织生活会的意见。

第二,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确定会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三,要广泛开展谈心谈话活动,了解本支部党员的思想动态,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要求党员与党员之间、党员与群众之间开展谈心,征求意见,找出问题和不足。

第四,将会议的时间、地点提前通知党员,让党员安排好工作和其他事宜,保证按时参加会议。

第五,应事先征求党内外群众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意见,并在会前反馈给本人。

有条不紊:支部书记要掌握会议工作方法

第一,引导党员联系思想实际,认真检查自己的工作、思想情况,检查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支部决议的情况,检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情况。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组织生活会开成不联系思想实际,只谈工作、不谈思想的工作汇报会。

第二,选好第一个发言人和第一个提批评意见的人,营造严肃认真的氛围。

第三,每个党员自我批评后,要发动大家客观、全面地指出其优缺点,按照“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摆事实、讲道理,既要弄清楚问题,又要团结同志。

第四,对问题较多的党员,要采取重点剖析的方法。重点帮助、重点评议,组织党员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心中有数:支部书记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精心组织,充分发挥作用。支部书记要带头开展,以身作则;要善于引导,讲究方法;要认真负责,严格要求,打消顾虑。

第二,要鼓励大家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支部书记要教育党员既要勇于剖析自己、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又要以对同志、对党高度负责的精神勇于开展批评。

第三,要教育广大党员坚持“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

第四,要做好记录。记录要清晰、准确,注意保密,由专人保管。

第五,要组织搞好整改,做好思想工作。要根据会上提出的问题,集思广益,制定整改措施,认真加以落实。

第六,组织生活会后,支部书记要及时向上级党组织汇报情况,请求上级党组织指示。(据党建网微平台)

【关闭】【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