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往期内容 > 正文
党员教育移动培训2018年第10期
发布时间:2018-06-19     信息来源: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论述摘编

党员干部怎样说话有水平

党员干部面对群众和媒体,要做到敢说话、能说话、善说话,就要正视说话、重视说话,把提高说话能力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那么如何提高说话水平?党建网微平台和你一起来看!

将文件语言转化为群众语言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落实政策不能“上下一般粗”,就是说不要照本宣科、生搬硬套,不要一出口都是文件的语言,都是领导的口气,而是要结合实际、深入浅出地讲。近年来,习近平同志提出“打铁必须自身硬”“老虎苍蝇一起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等一系列既通俗又深刻的重要思想和论断,为我们如何运用群众语言树立了典范。

说精炼的话

用最短的时间、最短的语言,把深刻的道理说明白,需要真功夫。党员干部要有把自己的工作归纳提炼成几句话、几个词、几个字的本领。党员干部要想把短话说到要害处,不仅要全面掌握情况,具备清晰的逻辑思辨能力和工作思路,还要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提炼、勤于积累。当然,说短话并不是简单地限制时间,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内容决定形式,宜短则短,宜长则长。

说新鲜的话

再好的讲话,再优美的语言,说得过多也没有人愿意听。党员干部说话必须有新意,要力求思想深刻,不落俗套;要少说“普通话”、多讲“地方话”。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让人听了感觉新鲜、解渴、管用。说话前,对想说的内容事先要进行缜密思考,形成基本的思路和框架,即使是旧主题也要有新思维、新角度,旧观点也要有新材料、新论证,旧材料也要有新概括、新见解。

说群众愿意回应的话

党员干部提高说话水平,目的之一是为了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使党和人民的事业得以顺利推进。要让群众有所回应,党员干部首先要善于反映群众的诉求,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其次,要做到言而有信。对群众许下的承诺,就要板上钉钉地抓落实,而不能“失约”无回音。党员干部言行一致,群众才会打心眼里信服。

记住哪些话不能说

对于一个人来说,身份可以多重,但其信仰、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应该是贯穿始终的。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自媒体、新媒体和即时通讯工具的发展,党员干部除了需要考虑说话的对象和环境外,还需考虑说话的传播方式。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不虚言妄语,不说不着边际、没有根据的话,不说与党的宗旨相悖离的话,不说伤害人民群众利益和感情的话,不说影响党内团结、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话,这可视作党员领导干部说话的底线。

加强语言训练和积累

作家深入基层搞采风,一是为了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选取创作素材,二是向群众学习语言。党员干部也应如此,通过深入基层,一来可以了解实情,二来可以学习群众真实、鲜活的语言表达。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些惯用语、歇后语、俚语,甚至网络语言都可以大胆学习采用。“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党员干部还应向古人、向文献典籍、向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家、语言家、思想家学习语言。(来源:党建网微平台)

党风廉政教育

端午“考卷”,怎么答好?

这个端午节,是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实施以来的第六个端午节。

  每逢重要节点,必有作风“大考”,这已是常识和常态。从元旦、春节到“五一”、端午,再到中秋、国庆……年年岁岁节相似,岁岁年年的“考生”和“考卷”也没什么大的不同。对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可谓久经“考场”了,又都是常考的题目,只要当回事,理所应当拿高分。

  但是,偏偏有人不走心,硬生生地把“送分题”答成了“失分题”。日前,中央纪委公开曝光了8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这次的“典型”包括违规接受公款宴请、违规组织公款吃喝、组织公款出国旅游、接受超标准公务接待、接受管理服务对象安排的旅游、违规收受礼品礼金、借操办婚宴违规收受礼金等。左看右看上看下看,都不是什么“新鲜事”,何以“仍有少数党员干部纪律和规矩意识淡薄,心无敬畏、行无规矩,不收敛不收手”?

从内因、外因两个方面分析,违纪违规者“眼里识得破,肚里忍不过”自然是主因。有的党员干部“三观”不正,积习难改,玩的就是心跳,甚至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执迷不悟,就会心存侥幸;走火入魔,必然付出代价。话说,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因为一顿大吃大喝、一点小恩小惠就丢盔弃甲、授人以柄,不掉价吗?

  外因,也不容忽视。有道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一些地方、单位之所以“四风”问题频发,与党组织及其主要负责人对“责任田”漫不经心的态度大有干系,正如中央纪委有关负责人在通报中指出的,“这些问题反映出,在高压态势下一些地方和单位特别是少数基层单位压力传导不到位”。新“考卷”就在眼前,各级党组织不妨对照“主体责任”这道大题反躬自省一下:担当尽责了吗?真抓常抓了吗?精耕细作了吗?

须知,只会咿咿呀呀开开会、哼哼唧唧念念文、有气没力提提醒,想得高分,不可能!“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那些蠢蠢欲动的“想”之所以会向胆大妄为的“敢”发足狂奔,没有感受到真真切切的压力无疑是一大因素。要想党员不“踩雷”,组织就得勤“排雷”。形成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压力传导,不是仅仅大喊几次“狼来了”或嘟囔几句“前面是雷区”就能震慑一片了,而要靠有的放矢的咬耳扯袖,靠动辄则咎的刺刀见红,靠闻风而动的警钟长鸣,在行动中显“真”露“硬”。党组织是防护有力的堡垒,党员的“铠甲”就厚重严实,又岂会被糖衣炮弹轻易击穿?

答好“考卷”,扛着“监督责任”的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亦责无旁贷。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忠实履行党章和宪法、监察法赋予的职责,既做好监督执纪问责工作,又抓好监督调查处置工作,真正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是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广大纪检监察干部面临的重大考验。当前,“四风”问题反弹回潮的隐患仍不容忽视,监察对象还猛增了,如何补短板、防反弹,如何保持定力、精准发力,如何狠抓节点、连点成片,如何把纠正“四风”工作覆盖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等一连串问题迎面而来。善于学思践悟,密切关注“四风”问题新动向新表现,一个阶段盯住一个阶段的突出问题、把握一个阶段新的特点,手里有一摞知道哪里容易丢分的“错题集”,以“不贰过”的认真态度对重要节点、重点领域和岗位、关键环节“严防死守”,高分就会向你“招手”。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作风建设是不能丢也决不会丢的金色名片。对全党来说,在革命性锻造中淬火成钢,需要一路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而对广大党员干部来说,能否答好“考卷”,关键在“心”——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作者:陈治治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关闭】【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