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文库】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政治建设》 新华社北京8月15日电 8月16日出版的第16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政治建设》。 文章强调,党的政治建设是一个永恒课题。党的十九大旗帜鲜明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并强调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从政治上建设党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历史经验表明,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严肃认真开展党内政治生活。讲政治,是我们党补钙壮骨、强身健体的根本保证,是我们党培养自我革命勇气、增强自我净化能力、提高排毒杀菌政治免疫力的根本途径。 文章指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绝不能有丝毫含糊和动摇,必须常抓不懈。要教育引导全党从党史中汲取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坚定不移向党中央看齐,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全党上下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文章指出,要注重提高政治能力,牢固树立政治理想,正确把握政治方向,坚定站稳政治立场,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加强政治历练,积累政治经验,自觉把讲政治贯穿于党性锻炼全过程。提高政治能力,首先要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这个问题上,决不能有任何迷糊和动摇!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的实践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抵御风险挑战的最有力制度保证。政治上的主动是最有利的主动,政治上的被动是最危险的被动。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把握政治大局,使讲政治的要求从外部要求转化为内在主动,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文章指出,讲政治是具体的,“两个维护”要体现在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行动上,体现在履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的实效上,体现在党员、干部的日常言行上。要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强大的信仰力量,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真正成为百折不挠、终生不悔的马克思主义战士。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21年8月15日 【党建文摘】 学习进行时|习近平考察的这个地方, 背后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学习进行时】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调研时,来到尚海纪念林,实地察看林木长势,了解林场弘扬塞罕坝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情况。尚海纪念林纪念的是谁?背后有哪些故事?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今天推出文章,带您回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调研时,来到尚海纪念林,他同林场职工代表亲切交流,并强调,你们做的事非常有示范意义,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激励作用和深远影响。 尚海纪念林位于原马蹄坑造林会战区,是塞罕坝精神发源地、百万亩林海起源地。这背后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尚海”二字指的是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王尚海。他本来是承德地区农业局局长,1961年,国家决定在河北北部建设一座大型机械林场,他受命来到塞罕坝,从此把毕生心血奉献在这里。 1964年马蹄坑大会战 “我就是死,也要死在坝上” 当年的塞罕坝,除了寒冷,就是风沙,生活环境异常艰苦。王尚海带领的369人队伍,平均年龄只有23岁。为了让大家安下心来,王尚海把妻子和5个孩子从承德舒适的小楼带上了塞罕坝。搬家那天,他只从家里带来了一个书柜、两个箱子、几件炊具,全家人在临时腾出的一间职工宿舍里安了家。 在职工们眼中,王尚海并不像一个“当官的”。他没有官架子,穿得总是很破旧,常年和普通工人在一起。家里孩子多,粮食又很有限,为补贴家用,王尚海的妻子在林场当了临时工。尽管这样,粮食还是不够吃,孩子们总是喊饿。林场职工说,他的那几个孩子啊,穿得破破烂烂,整天面黄肌瘦的,看着真让人可怜! 面对万般艰难,妻子曾劝王尚海回老家。他说:“林场还没有建成,我就是死,也要死在坝上!” 当年马蹄坑机械造林幼林地 “山上能自然生长松树,我就不信机械造林不活” 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是会有差距。前两年造林成活率只有8%。一次次失败,一度冷了林场年轻人的热情。这时的塞罕坝太需要一点“绿色的希望”了。王尚海的倔强劲儿上来了,“山上能自然生长松树,我就不信机械造林不活!”他穿上老皮袄,骑上枣红马,跑遍了林场的山山岭岭。 1964年,王尚海发现了马蹄坑。这里地势平缓,适宜机械作业。他精心挑选了100多人,挺进马蹄坑,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会战。他下令,会战期间谁都不准回场部,大家都吃住在山上。 早春的塞罕坝,白天气温都在零下。每个人的雨衣外面都溅满了泥浆,上了冻。许多年轻小伙由于接连多天不洗脸,变成了胡子拉碴的“小老头”。 就这样,马蹄坑坡上全部栽上了落叶松,放叶率达96.6%,开创了国内机械种植针叶林的先河。数不尽的日夜期盼和辛苦付出,终于收获了这一片稚嫩的绿色,王尚海等人号啕大哭,泪如雨下。 如今,当年马蹄坑大会战的地方,高大茂密的松树已经连成林海。几十年来,老中青三代塞罕坝建设者造起了112万亩的世界最大人工林,使当地森林覆盖率高达80%,为京津构筑起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 1964年马蹄坑大会战 “我连坟地都看好了,在马蹄坑” 在最艰苦的时候,王尚海的一位老战友曾问他,真打算坚持干下去吗?王尚海说:“我连坟地都看好了,在马蹄坑,那是我参加机械造林第一块成功的林地。” 因长期在艰苦的环境下劳作,王尚海的身体落了病。1989年底,他突发心肌梗塞。 在承德市一所医院的病床上,王尚海用手艰难地指向北方,艰难地说出三个字:“塞罕坝”,这是他留给亲人的最后一句话。 遵从王尚海的遗愿,他的骨灰被撒在了马蹄坑,在这片他曾经奋斗过的土地上,苍翠松林伴他长眠,而这片林子,也被命名为“尚海纪念林”。 数十年来,一代代塞罕坝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塞罕坝精神。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21-08-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