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往期内容 > 正文
党员教育移动培训-2021年第12期
发布时间:2021-04-25     信息来源: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时政要闻

赴清华考察 “学长”习近平这样诠释心中的“大学之道”

  四月的北京,清华园内紫荆芳菲、绿影婆娑,清华学子迎来了他们的“学长”习近平。

  参观美术学院校庆特别展、看望正在训练中的校篮球运动员、考察成像与智能技术实验室和重点教学科研成果展示、同师生代表亲切座谈……这位从清华园走出来的最高领导人,为母校110周年校庆送上祝福,更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勾画蓝图。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扎根中国大地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145月,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曾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这次在清华大学考察,他再次强调,我们要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流大学。

  “一流大学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抓住历史机遇,紧扣时代脉搏,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更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习近平指明了方向。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真正实现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对中国一流大学的必然要求。

  5年前,习近平在致清华大学建校105周年贺信中,称清华大学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5年后的今天,习近平强调,“清华大学的发展历程,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清华大学诞生于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成长于国家和民族奋进之中,发展于国家和民族振兴之时。110年来,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等一大批学术巨匠曾在清华大学执教;钱三强、王淦昌等14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600余名院士从这里走出,为国家输送了无数栋梁之才。

  “行胜于言”的清华校风,引领着清华大学始终行进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前端,成为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明确方向、突出重点

  怎样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习近平强调,追求一流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超越的过程,要明确方向、突出重点。他强调,建设一流大学,关键是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除了培养一流人才方阵,习近平还提出,要构建一流大学体系、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坚持开放合作。

  ——要培养一流人才方阵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站在国家和民族的战略高度,多次对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继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构建一流大学体系

  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协同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科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催生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强调,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

  ——要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创新,是解决卡脖子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也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

  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进一步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高校肩负着神圣的使命。

  正如习近平在此次考察中指出,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往往萌发于深厚的基础研究,产生于学科交叉领域,大学在这两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要保持对基础研究的持续投入,鼓励自由探索,敢于质疑现有理论,勇于开拓新的方向。

  ——要坚持开放合作

  国际科技合作是大趋势,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才能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习近平在此次考察中强调,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主动搭建中外教育文化友好交往的合作平台,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人类共同福祉。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鼓励青年“接力奋斗”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人在习近平心中有着很重很重的分量。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习近平强调,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对于教师,习近平强调“三要”:要成为大先生,要研究真问题,要坚定信念。

  对于青年,习近平语重心长,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

  这就意味着,广大青年不仅是现在的生力军,也是未来的主力军。同向同心,当代青年与最鲜明的时代主题不期而遇。对当代青年来说,这是最大的人生际遇,也是最大的人生考验。

  他寄语青年十六个字——爱国爱民、锤炼品德、勇于创新、实学实干。

  如何才能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强调,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殷殷嘱托、发人深思,切切勉励、催人奋进。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1422

【党建文摘】

陈云谈学习党史

  陈云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开创者奠基人,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经历了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参与一系列重大决策的制定和实施,与党和国家的历史密切相关。陈云极为重视对党的历史的学习和研究。

  洞房给新婚妻子讲党史

  延安时期,“陈云在洞房给新婚妻子于若木讲党史”曾经被延安的党员干部传为佳话。陈云担任中央组织部部长期间,由于疲劳过度,导致流鼻血的旧病复发,一时非常严重。组织上为了照顾他的身体,从陕北公学选调学生党员于若木来护理他。

  到陈云身边工作,于若木后来回忆道:我去后,只是给他按时往鼻子里滴滴药水,并没有更多的事可做。因为医生要求静养,他不能做很多工作,所以便经常和我聊聊天,有时还让我唱革命歌曲,我唱了苏联的《祖国进行曲》给他听。相处久了,彼此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感情,关系逐渐密切起来。有一天,他对我说:“我是个老实人,做事情从来老老实实。你也是一个老实人。老实人跟老实人在一起,能够合得来。”不久,我二哥于道源来到延安,陈云同志把他作为我家的代表,郑重其事地把他请来,向他说明了我们打算结婚的想法,征求他的意见。我二哥对陈云同志的印象甚好,欣然同意。于是,我们在19383月结了婚。我们的婚礼十分简朴。结婚那天晚上,陈云只花了一元钱,买了些糖果、花生,请中央组织部的同志来热闹了一下,就算是婚礼了。婚后不久,陈云曾用3个晚上给我讲党史。讲到大革命失败后,盲动主义给党造成的损失,讲到顾顺章、向忠发叛变后对党中央造成的威胁,讲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毛主席对党和红军的挽救等等。以后,陈云又让我到中央党校学习了五个月,结业后,我又进了马列学院学习。到那里讲课的,大多是中央领导同志和在延安的大学者。陈云也去讲过党的建设。这门课的内容十分严肃,他讲了一个党员要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就是要奋斗到死,用上海话说,就是要干到“翘辫子”,给学员留下深刻的印象,坚定了大家革命的信念。由此可见,陈云十分重视党史的学习。陈云比于若木大14岁,此时陈云已经是个经过生死考验的成熟革命者,而19岁的于若木只是个学生党员。用于若木的话来说,“两人能力地位相差太远,在他面前越显得自己幼稚无能。”对党员的教育,对自己亲人的教育,陈云同样严肃认真。

  对党史问题要实事求是

  陈云对党史中重要问题的研究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实事求是的原则,一贯坚持是就是是,非就是非,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曾经担任陈云秘书、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的朱佳木回忆在陈云身边工作时,听到他对党史中的重大问题发表了大量论述。比如,关于所谓“伍豪启事”问题、关于东北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问题等。

  19322月,上海的国民党特务机关从叛徒口中得知“伍豪”是周恩来在天津创办觉悟社用的别名,便想出在报上刊登“伍豪等脱离共产党启事”假消息的毒计,企图瓦解共产党的人心。在“文化大革命”中,此事被“四人帮”用来攻击周恩来。周恩来当即驳斥,指出这是敌人的造谣。但因为当时周恩来已经离开上海到中央苏区,对敌人的阴谋并不知情,对当年地下党辟谣的情况也说不清楚,便打电话问陈云。陈云虽然在当时的临时中央,但已经离开特科,到全国总工会工作,只知道是敌人造谣,并不知道辟谣的具体经过。为防止他们再拿这件事做文章,19725月,在中央召开的批林整风汇报会上,陈云在小组会上发言称自己知道这件事,并指出对这样历史上的重要问题,共产党员要负责任,需要向全党、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采取负责的态度讲清楚。这件事完全是国民党的阴谋。同时,他又写了书面发言指出“我现再书面说明,这件事我完全记得,这是国民党的阴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许多原中央特科工作者得到平反,有关部门召集这些同志开座谈会,请大家回忆地下工作的历史。陈云作为原中央特科的领导人,接见了这些曾在隐蔽战线为党作出特殊贡献的老同志。陈云在讲话中就提到要把“伍豪启事”的前前后后搞清楚。后来,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和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根据陈云的意见,联合撰写了《伍豪启事的前前后后》,用确凿的事实说明,“伍豪启事”完全出自敌人之手,我党地下组织在其刊报后,采取了巧妙的办法给予揭露。

  对党史中的重大问题,陈云坚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把历史问题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19837月,辽沈战役纪念馆请陈云为他们编辑的《辽沈决战》一书题写书名。陈云把书稿要来看后,让秘书整理了《对编写<辽沈战役>一书的意见》。对东北解放战争中的一些敏感的历史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陈云实事求是的分析令人信服,为正确评价东北解放战争历史提供了科学依据。

  推动解决党内重大历史是非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陈云强调要恢复和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带头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积极支持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为推动邓小平复出、平反冤假错案、科学评价毛泽东等党内重大历史是非问题的解决,起到重要的作用。

  1977310日,陈云参加中央工作会议前,与胡乔木商量,又征求耿飚、王震等老同志的意见,非常郑重地写了200余字的书面发言稿。313日,陈云在西南组作书面发言,明确提出“为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需要,听说中央有些同志提出让邓小平同志重新参加党中央的领导工作,是完全正确、完全必要的,我完全拥护”。陈云的意见得到与会大多数同志的赞同。陈云的发言不同于“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会议工作人员要求陈云修改这篇书面发言,在会议简报上刊登,被他拒绝。317日,陈云在小组会上发言说:“时机成熟的时候,让邓小平同志出来工作,我很赞成。”这实际上是对邓小平复出的又一次呼吁。4个月后,在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上,一致通过《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职务的决议》。邓小平复出,顺应了历史的要求,符合全党全国人民的愿望,为顺利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19781112日和1210日,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两次发言,先后提出要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平反冤假错案;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既积极又稳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云全力支持有错必纠,积极推动平反冤假错案。他领导中央纪委直接负责复查刘少奇、瞿秋白等在全党全国有重大影响案件的平反工作,推动了拨乱反正的进程。

  随着拨乱反正的全面开展,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就成为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对此,陈云反复强调,“需要写上党成立以来六十年中间毛泽东同志的贡献,毛泽东思想的贡献。因此,建议增加回顾建国以前二十八年历史的段落。有了党的整个历史,解放前解放后的历史,把毛泽东同志在六十年中间重要关头的作用写清楚,那末,毛泽东同志的功绩、贡献就会概括得更全面,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也就有了全面的根据”。陈云的意见为统一全党的思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陈云有关学习和研究党史问题的论述,是他学习哲学和一生遵循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这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的具体运用,对我们当前学习“四史”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徐建平 系陈云思想生平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唯实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

  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间:20210222

【关闭】【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