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报)科研类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走过十年 十年磨一剑 迎接新挑战

 

从2004年到2013年,似乎在不经意间,科研类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就走过了十年时间,曾经在第一届载重飞行比赛中崭露头角的年轻人,现在都已经步入而立之年,成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当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在十年时间的洗礼中,科研类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成长中经历着不断地蜕变,却也坚守着自己最初的信念。

改变见证发展

“十年前的比赛和今天的没有办法比较。”任何一个经历过这项赛事成长的人说起十年比赛的变化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从1个项目到9个项目,从4所高校到56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参赛队员也从40多名增加到今天的1100多名,科研类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已经从襁褓中的婴儿成长为充满活力的少年。

“我们的规则基本每一年都在变化。”国家体育总局航空无线电模型运动管理中心模型部主任王雷说,在今年的比赛中,就连最为传统的3公斤限时载重空投比赛,出于比赛安全性的考虑,都要求参赛选手必须在已经接近极限的飞机上加装了自动启动系统。而每一年比赛项目的改变或增加,都使得赛事向着更安全、更实用、更好看的方向前进一步。“今年的所有比赛项目,均是以国防、工农业为任务需求而设计的。”王雷说,在这个赛场上,过去复杂的任务,到现在都变得很简单。

从参赛选手到带队老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模队的王川到今年已经是第七年参加比赛了,在他看来,目前比赛的赛制已经成熟,但还是有很大的潜力可以发掘,正是每一年赛事的改变,给了参赛选手一个想要达到的新目标。单从最传统的3公斤限时载重空投比赛来看,在重量没有发生过改变的前提下,飞机的载重量已经从8公斤发展到现在的将近16公斤,“几年下来,运动员水平都提升得非常大,各个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无论是大家的操作水平,还是飞机的制作工艺,还是飞机的科技含量都上升得非常大。”王川说。

毫不谦虚地说,十年,科研类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赛事规模的不断扩大在王雷看来不仅是各个高校对于比赛本身的认可,更是对于科技体育理念的认可,赛事的十年发展体现着科技、教育和体育协同发展的探索和结果,“这条路很长,很辛苦。”王雷告诉记者,“但是现在所展现出的成效让我非常自豪。”

科技创新永不改变

回顾十年发展历程,比赛的一切几乎都在发生着改变。然而在每一个伴随着比赛成长的人心中,在追求不断创新的这十年时间里,都有着从未改变的精髓。

“如果说十年的比赛中有什么是没有改变的话,只拼理念,不拼器材的指导思想自始不变。”王雷说,如果说十年里有一项规则是从未改变的话,应该就是要求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制作、自己操作的要求,为解决比赛任务而提出的方案则是比赛的关键所在,“因为无论是航模、飞机还是卫星,在解决问题时所用的方案都是一样的。”

作为该项赛事最初的创办者之一,现任科技创新评比委员会主任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徐杨和回想自己在比赛中看到过的优秀作品时只用了三个词语“手工、简单、解决大问题”。“科技创新始终是比赛竞争的核心。”徐扬和说,在这个前提之下,在比赛当中参赛选手所表现出的严谨的科学态度,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和相互交流学习的良性竞争也从未改变。

“模型运动只是一个载体。”徐扬和说,比赛更重要的是为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搭建了一个平台,并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着影响,随着比赛的发展,这个平台所散发出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十年沉淀 迎接挑战

2012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模队首次参加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航模赛事——世界大学生航空设计大赛便拿下高级组冠军,在之后的欧洲大学生载重飞机设计大赛中,清华大学航模队和北航航模队也都有所斩获。在世界航模比赛上的不俗表现自然与国内比赛的积累与沉淀脱不开关系。在今年的比赛中,一个最令人期待的消息,就是在经过十年的“内战”之后,明年的科研类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将向国外的高校敞开大门,迎接全世界高校航模队伍的挑战。

“在明年比赛的筹备阶段,赛事组委会将挑选2至3个项目,将其竞赛规则翻译成英文,在世界范围内邀请一些高校前来参赛。”王雷告诉记者,“在过去的几次国际比赛中我们只是对国际上的航模设计和制作水平有了初步的了解,与国际上其他比赛相比,科研类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所表现出的水平并没有太大差距,而比赛的国际化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我们的队伍有长处,愿意向世界展示,而我们的短处也可以通过和世界强队的交流加以弥补,这其实与这个赛事的宗旨更加契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