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八大 办赛理念从金牌战到民共享
2002年至2012年,党的十六大以来的辉煌十年,体育的发展谱就了一曲壮美的乐章。各级各类体育比赛与活动,在华夏大地精彩举行,不仅闪耀着“更快、更高、更强”的光芒,更是紧扣着以人为本的鲜明主题。
这些体育比赛与活动,由昔日单纯地承载金牌角逐,渐渐转变为以此为契机推动全民健身的普及。竞技角逐的“沙场”,现如今成为全民共享的盛会。借大赛之力强全民之体,它让更多百姓热爱体育、参与体育,让更多人成为“体育人”。
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
百年圆梦,精彩奥运。北京奥运会虽已过去四年,但那一幕幕难忘的瞬间,永久地刻在了国人的心中。除了激烈的比拼之外,一个主题口号响彻各地——“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筹备北京奥运会的时代大背景下,国家体育总局为充分发挥举办奥运会对体育工作的全面促进作用,发挥体育事业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功能,提出了“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这一主题。
这绝非一句简单口号,它具有深厚的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色。从2006年开始到2008年奥运会前,全国各地广泛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有影响、有规模、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体育活动,“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是彼时群众体育的一个重要抓手。
“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是弘扬和普及奥林匹克精神,实现北京奥运会“人文奥运”理念的重要实践;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实现我国发展体育工作根本任务、促进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是体现体育为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做贡献的重要载体。
北京奥运会,见证了中国成为世界体育大国的辉煌时刻,也由此开启了中国向世界体育强国迈进的征程。全民健身逐渐走到体育大舞台的中心。
全民全运 共享全运
还有不到一年,第十二届全运会将在辽宁沈阳拉开帷幕。本次盛会提出这样的口号——“全民健身,共享全运”,这可以视为山东第十一届全运会“全民全运”理念的延伸,目的在于让全民享受全运会带来的成果。
在2005年举办的十运会上,形成了“体育的盛会,人民的节日”这一概念。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2009年8月8日被确定为我国首个“全民健身日”。与此同时,第十一届全运会提出的办赛主题是“和谐中国,全民全运”,从而旗帜鲜明地吹响了“全民健身”的号角,这为促进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调查显示:十一运会“和谐中国,全民全运”办赛理念的社会好评度高达95%。
“和谐中国,全民全运”引起了广泛共鸣,因为它是对全运会功能、内涵的丰富和拓展,办赛宗旨和模式的转变——一次大型体育赛事的筹办,同时也是一次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建共享的过程,要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体育发展的成果;一届全运会,不是为了办赛而办赛,而是为了给群众带来实惠而办赛,应该也完全能够办成惠及民生的“造福工程”。
十二运会的“全民健身,共享全运”更为具体、明确,亦更贴近百姓,相信明年一定会实现“共享”的承诺。
我们欣喜地看到,不少地方,纷纷效仿全国大赛的新模式、新理念,在省运会、市运会上也积极推动全民参与,让更多人因体育而受益。
改革赛会 大刀阔斧
2010年春夏之交,一场落户于中部城市合肥的体育盛会,在创新模式下举行——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大刀阔斧改革创新,“淡化金牌、淡化锦标,重在参与、重在交流、重在健身、重在快乐”,强调比赛与全民健身有机结合,与大众互动,让大众受益。
经过改革创新的四体会是极具特色的一次全民运动的体育盛事,避免了以往体育大会变身“第二全运会”的局面。四体会较好地普及、推广了全民健身项目,体现了“我参与、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我幸福”。
四体会体现人人参与,把昔日的金银铜牌改为一、二、三等奖,全部项目有近8000人次获得一、二、三等奖以及体育道德风尚奖等奖项,获奖面远比以往的金银铜牌丰富。在各个赛场,都不乏父女一齐上阵、老少同场比拼、兄弟联袂夺奖的情景。而且不以金牌论英雄,使得赛场气氛更放松,运动员发挥更自如。观众们直观地感受到,固然有胜败得失,但运动员的笑脸多了,而且诞生了一批好成绩。
除了“两个淡化、四个重在”,四体会创造性地设计了“赛”、“展”、“论”、“游”四大板块,并设计了很多互动环节,为老百姓搭建了参与全国体育盛会的桥梁,把一场比赛真正变成了一个节日。
还有一场属于老年人的体育盛会,从首届伊始,便将“重在参与”定为主基调。2009年8月8日全国首个“全民健身日”当天,全国首届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隆重开幕,随后近3个月的交流活动在全国近10个省区市举办。
这一大会的举办,使全国性的运动会上多了老年人的乐园。这对构筑面向老年大众的健身服务体系、开展老年人体育科学研究、适应老年健身活动需求的多元化趋势来说都是一个良好的契机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