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的北京奥运会,陈颖在资格赛落后5环的逆境下奋勇崛起,成功夺得女子25米运动手枪冠军。伦敦奥运会上,陈颖差一点就再次上演奇迹,这次她在资格赛落后了排名第一的韩国选手金蔷美多达6环,但决赛前三组过后便实现了反超,可惜陈颖在最后一组打出了一个9.3环和一个9.7环,最终错失了卫冕的机会,为中国射击队斩获了一枚银牌。不过对于一位已经35岁的妈妈级枪手来说,这枚银牌也足以让她成为英雄。 严格来说,陈颖为伦敦奥运会的备战是从2010年年底开始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刚刚成为奥运冠军的陈颖结婚生子,在家当了一名“全职太太”和“全职母亲”,2009年山东全运会,她短暂复出,仅仅备战了两个月的时间便为北京队夺得了一枚金牌。但是回忆那届全运会时,陈颖说其实自己是在“吃老底”,“当时没有什么准备就去参赛了,有一点急功近利的味道,尽管最后拿到了冠军,但是打完比赛之后整个人已经虚脱了,一点力气都没有”。 这之后,陈颖再次回到家中休整,她缺席了2010年在广州举行的亚运会。但是在这届亚运会上,中国射击队在女子25米运动手枪项目上全面失利,郭文珺和卢妙仪无缘决赛,唯一闯进决赛的苏玉玲最终也只名列第六。当年的12月份,陈颖就接到了国家队女子手枪班教练薛保全打来的电话,意思是希望陈颖回国家队备战伦敦奥运会。对于这个重新开启自己运动生涯的电话,陈颖到现在都记得非常清楚。本来正在家中享受天伦之乐的她没有拒绝,第二天便去了北京射击队,半年之前北京射击队为陈颖进来了新枪,但是由于没有比赛任务,她还一直没有见到这把枪。 带着新枪,陈颖重新回归国家队,不过刚一进队,她就发现自己根本达不到国家队的训练要求。当时体能教练让陈颖做几次仰卧起坐试试,以前在国家队时,几十个仰卧起坐对陈颖来说是小意思,可那天她连一个都做不完整,“完全感觉不到自己腰腹部的肌肉和力量”,陈颖说。但是国家射击队并没有放弃她的意思,所以到现在陈颖也非常感激总教练王义夫以及整个国家队当时给予自己的宽容和认可。“给我一段时间让我恢复,看看我究竟还能不能达到备战伦敦奥运会的水平”,随后陈颖开始了对她来说最为艰苦的半个月,这半个月,她狂练体能,除了保持常规的技术训练之外,每天还要有两三个小时呆在健身房或力量房,每次回到宿舍,陈颖都带着一身的大汗,“很辛苦,真的很辛苦,比练技战术要辛苦多了”,不过辛苦换回成果,半个月之后她明显感觉到有劲儿了。 尽管训练逐步走上了正轨,但是陈颖还是没有想到,短短四个月之后自己便会再次站到世界杯的最高领奖台上,2011年韩国射击世界杯上,她以794.6环的总成绩夺冠,一个月之后又在美国站以平当时世界纪录的成绩796.7环问鼎。陈颖说,这两站的冠军给了她更多备战伦敦奥运的信心。 不过,高强度的训练和比赛一直考验着已经35岁的陈颖,伦敦奥运会之前,中国射击队举行了一次奥运模拟赛,这次比赛在时间、流程上全部和奥运会接轨。女子25米运动手枪比赛当天,陈颖早晨七点离开房间,上午打资格赛,中午在赛场啃了两口面包,下午三点继续打决赛。“打完这场比赛,感觉自己已经完全被掏空了”,结果那天吃完晚饭,陈颖七点钟就躺在床上睡着了。 回想起从北京奥运会到伦敦奥运会的四年,陈颖说这是自己“重生的四年”。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陈颖可谓是孤注一掷,把一切都压在了上面。但是这个四年,她的角色发生了更多的变化,她不止将准心瞄向了每天训练的枪靶,还瞄向了更加宽广的人生。“自打重新回来,我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一切重新开始”。 这几年在保证自己训练质量的同时,陈颖开始疯狂地给自己“充电”。上学时就喜欢学英语的她在国家队每周组织的英语课上是学得最认真的一个,她的中级职称考试顺利过关。伦敦奥运会期间,陈颖和国外运动员或裁判的日常交流没有任何问题。半年之前,她还开始学弹钢琴,队友李越宏在队里的时候,她跟着李越宏学,李越宏离开之后,就自己摸索着弹。出征伦敦之前,陈颖通过手机给记者放了一段自己弹奏的曲子,这是一首老歌,记者没听过,但是优美的旋律以及陈颖的用心和努力是绝对可以感受的到的。最近陈颖还开始学习奥数了,虽然现在还只能看一年级的水平,但这着实还是让记者吃了一惊。“学点什么对自己都有好处,学习不是功利的,学到的东西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陈颖还开玩笑说,学会了奥数,到时候还能给自己的女儿省下一笔家教费。 陈颖也喜欢读书,从《爱因斯坦传》到《乔布斯传》,她吸收着每个成功者身上的智慧。她还读德国作家埃克哈特.托利的《当下的力量》,读台湾作家张德芬的“心灵三部曲”,从中获得滋润心灵的营养。“我觉得说到底,人拼得最终还是文化,文化会让一个人变得更加成熟,对待和处理各种问题会更加自如”。之前参加北京市的党代会时,与陈颖座谈的大部分都是文化圈人士,对方的发言以及看问题的方式让她对文化的力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当然,陈颖还不光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回到国家队之后,她成了队员们的“领袖”,他是中国射击协会运动员委员会的主任,对于陈颖来说,这可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虚职,备战的间隙,她经常领导着手下的几个部长们策划活动,办晚会、办演讲,有时为某些受灾地区募捐等等,都少了陈颖这个“领导者”的身影,“跟他们在一起做这些事,我觉得整个人都变得年轻了”。她还经常成为年轻队员的第二个“教练”,由于陈颖的大赛经验丰富,年轻人有什么问题都喜欢向她请教,比如比赛要如何准备、方案要如何细化、比赛中遇到突发状况该怎么办,陈颖会将自己知道的全部告诉他们,“这也是我这次回归国家队的一个重要任务吧,我希望用我的经验帮助年轻的队友们成长”,35岁的陈颖说。 作为一个旁观者,你可能会惊讶已经有家庭有女儿,每天还要刻苦训练的陈颖哪里来的如此多的精力做这些“闲事儿”,陈颖的解释很简单,就是想去做,“时间不能白白浪费掉,尽管我的年龄在这,但是我觉得无论学什么,只要你下定决心肯去学,一切都不会晚”。陈颖说,她现在感到自己身上有着永远也用不完的力气。 在让陈颖蜕变的各种外部因素中,女儿是她的一个很重要的动力来源,“女儿让我觉得自己很幸福,她也不断激励着我前行”,陈颖很为自己的女儿骄傲,小姑娘两岁的时候就学会了说英语,现在还会背诵十几首唐诗。不过在备战伦敦奥运会的这段时间,陈颖和女儿见面的机会很少,刚刚回到国家队时,陈颖提到女儿会忍不住眼眶泛红,但她必须让自己习惯和适应这样的生活,奥运会之前的一个月她甚至都没有看见过女儿一眼,来伦敦时也没有让女儿去送自己,“这次回去以后好好补偿她吧”,陈颖说。 (8月1日伦敦电 刘小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