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0664号建议的答复
“关于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体育总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全力践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会同相关部委和全国各地全面推进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加快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推动全民健身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关于“加快社会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全民健身基础”建议
(一)大力建设公共体育设施。一是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地方政府和项目单位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内容和规模合理、方便实用的健身设施,推进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公共体育场、社会足球场、健身步道、户外运动等体育设施建设,组织实施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乡镇/街道全民健身场地器材补短板工程等,扩大群众身边的健身场地设施有效供给。二是体育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人民银行2023年印发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行动工作方案(2023-2025年)》,着眼于解决健身场地设施“有没有”以及“好不好”问题,避免重建设、轻服务、轻利用。三是体育总局、住房城乡建设部共同实施“国球进社区”“国球进公园”行动,引导推动地方在城市社区、公园中配建设以乒乓球台等小型设施为重点的健身设施,完善社区、公园健身服务功能,推动构建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四是会同有关部门引导支持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将补助对象扩大到县级中小型公共体育场馆和全民健身中心。
(二)体育场地数量和面积快速增长。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体育场地422.7万个,体育场地面积37.0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62平方米,提前完成《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的“十四五”末人均场地面积2.6平方米的目标。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建设基本实现全覆盖。截至2022年底,全国大多数城市街道和乡镇农村建有三级公共健身设施。
(三)研究编制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标准。目前,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支持下,体育总局正在组织编制城市公共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以及足球场、滑冰馆等公共体育设施标准,指导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四)组织全国公共体育设施培训。体育总局邀请相关部门和专家解读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相关政策、建设标准、建设新理念新趋势,宣讲优秀案例等,提升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服务能力。
下一步,体育总局将抓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行动工作方案(2023-2025年)》推进落实,进一步增加群众健身场地设施供给;推动各地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落实体育设施建设目标,保障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持续开展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人员培训,提升体育设施建设管理人员能力,提高体育设施建设水平。
二、关于“全方位落实中小学体育考核,持续强健青少年体魄”建议
(一)制定印发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政策法规。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体育总局会同教育部推动在新修订《体育法》中增加青少年和学校体育章节,加入“保障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不少于一小时体育锻炼”等内容,从法律层面明确提出学校必须开齐开足体育课,确保体育课时不被占用。体育总局、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同印发《关于提升学校体育课后服务水平 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通知》,指导地方合理规划利用各类体育资源,为学校开展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体育课后服务提供支持。体育总局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2022年“奔跑吧·少年”儿童青少年主题健身活动的通知》,推动各地举办适合青少年参加的主题健身活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深入基层的长效机制。
(二)推动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2020年8月体育总局、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纳入中考计分科目,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启动体育素养在高校招生中的使用研究。2022年新修订《体育法》新增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将体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范围,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提升学生体育素养;国家将体育科目纳入初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建立符合学科特点的考核机制。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把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纳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评价考核体系。
(三)配齐配强体育教师。教育部指导各地结合实际研制学校体育教师配备三年行动计划,并纳入本地区“十四五”规划。要求各地对照本地区体育教师缺额,有计划每年划出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招聘体育教师。通过免费师范生、贫困地区定向招生计划、“特岗教师计划”等渠道每年补充体育教师。
三、关于“政府企事业单位联动,全方位开展职工健身活动”建议
(一)体育总局指导支持中国企业体育协会组织开展2023年中国职工足球、篮球、气排球、乒乓球联赛等,调动广大职工参与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的积极性。开展职工群体的科学健身活动,与中国企业家联合会、中国企业协会联动,利用中国健康企业发展大会等平台,启动健康中国企业行动体育专项行动,发布全民健身线上运动会参赛倡议,开展企业职工体质监测与科学健身指导万里行等。首站在湖南株洲中车集团组织开展中国职工体质监测与科学健身指导公益志愿服务,接下来将在更多地区的更多企业积极推行。
(二)全国总工会以提高职工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丰富职工精神文化生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开展全国性职工体育活动。一是加强政策引导。2020年印发《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加强新时代职工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鼓励地方工会常态化开展各种讲座、体育竞赛活动。二是提供经费保障。2022年印发《全国总工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全民健身等相关工会经费使用管理的通知》,在明确基层工会经费支出范围包括文体活动支出的基础上,对工会经费使用进行指导和规范,打消基层工会顾虑。三是坚持示范引领。以“中国梦·劳动美”为主题,举办了全国职工乒乓球大赛、《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全国职工达标测试赛等一系列全国示范性职工体育活动。全国各地积极响应,举办了丰富多彩的职工体育赛事活动。四是创新职工健身新模式。搭建“互联网+职工健身”平台,持续举办全国职工线上运动会、线上健身运动专题活动、全国广播体操工间操云比赛等活动。
四、关于“加强中老年人关爱,组织开展适度的休闲运动”建议
(一)高度重视,出台文件推动全国老年人体育工作开展。2020年6月,体育总局开展老年人体育休闲服务调查研究工作,撰写《老年人体育休闲服务研究报告》,为国家发展改革委研究老龄问题、出台相关老龄工作政策提供参考依据和建议。2020年12月体育总局印发《关于落实〈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推动解决体育公共服务领域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问题。2022年4月体育总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老年人体育工作的通知》,指导和推动全国各地开展好老年人体育工作。
(二)加强适老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的建设和使用,积极创造条件为老年人健身提供方便。体育总局持续会同有关部门利用中央资金,组织实施“十三五”公共体育普及工程、“十四五”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建设全民健身场地器材补短板乡镇/街道项目等,指导地方结合实际配置适宜老年人使用的健身器材、健身步道、门球场等场地设施。
(三)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人健身赛事活动。一是举办全国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由国家体育总局、全国老龄办、中国老年人体协主办的第四届全国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于2023年4月下旬至2023年8月在全国10个省的14个地(市)县(区)举办。大会设置柔力球、气排球、健身球操、持杖健走、太极拳(剑)、广场舞、乒乓球、门球、网球、健身气功、健身秧歌、棋牌(中国象棋、围棋、桥牌)、钓鱼、地掷球等老年人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二是组织全民健身线上运动会。自2022年起创新举办全民健身线上运动会,开展了100余项线上赛事活动,包含广场舞、健步走、乒乓球、棋牌等老年人喜爱的项目,吸引了不少老年人参与。通过体育在线服务的方式,不断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健身需求。三是指导、推动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力量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健身赛事活动。在“全民健身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时将老年人群纳入参与范畴,吸引社会各方面参与,进一步营造敬老爱老助老社会氛围。四是推动开展社区运动会。鼓励、支持县处级及以下的街道、乡镇和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举办多种形式的社区运动会,丰富包括老年人在内的群众身边的赛事活动。五是开展全国老年人敬老月活动暨重阳体育健身联动活动。推动全国各地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老年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活动和敬老爱老活动。
(四)开展科学健身指导和志愿服务。一是积极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中的主力军作用,积极服务老年人群体。开展科学健身指导(咨询),提供健身操、广场舞、武术、柔力球等项目的公益指导和培训。二是做好科学健身普及与推广。在体育总局官网设置“老年人健身”专栏,传授老年人健身知识,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八段锦、五禽戏等项目。组织有丰富理论与实践经验的体能训练专家、物理治疗师以及运动医学专家围绕“运动系统慢性疾病运动处方”拍摄系列科学健身公益视频,为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健身爱好者提供颈椎病、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常见慢性伤病的运动处方。三是积极发挥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开展各类项目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各地老年人体协组织开展老年广场舞、健身操、健身气功、太极拳、柔力球、抖空竹等不同项目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
体育总局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秉持“开放、共享、融合、创新”理念,聚焦体育强国战略目标,不断推动全民健身事业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