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北体大教授麦久讴歌奥冠唱响梦想旋律
奥冠诗赞专版的推出是对中国奥运冠军的集中赞扬和讴歌,对他们在各自领域创造的佳绩和赛场场景进行了诗化的描绘,再现了体育健儿夺冠的风采。这些作品是如何诞生的?诗词的创作者又是谁?作为创作集体浣花诗社的社长,原全国政协常委、北京体育大学教授田麦久近日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记者:为什么想到用诗词的形式描写奥运冠军?你是否认为古诗词的形式有利于奥运精神、中华体育精神的传播?
田麦久:我自少年时代起就喜欢诗歌,那时主要学写自由诗,只偶尔写一些不规范的格律诗,后来伴随着年龄慢慢加大,渐渐地更加喜欢格律诗。三年前我与王钰清、张贵敏两位诗友相聚,在赞赏中国运动员在伦敦奥运会上的出色战绩时,萌生了尝试用中华传统诗词来展现奥运冠军风采的想法。
格律诗词音律和谐、声调抑扬、词语简练、意境悠远,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历经千年而不衰。怀着对中国体育文化建设深切的责任感,出于对为国争光的奥运冠军的热爱和敬仰,我们约请体育界一批爱好中华传统格律诗词的学人成立了“浣花诗社”,尝试用中华传统格律诗词来讴歌我们的奥运冠军,取名为《奥冠风采诗词》。
记者:用诗词来记录颂扬奥运冠军或体育人物,以往也不乏先例,但是像这组作品这样涵盖所有在夏奥会和冬奥会上获得冠军的中国运动员这么大体量的创作还没有,在创作的过程中是否遇到困难?
田麦久:《奥冠风采诗词》要求每一首作品既要符合中华传统格律诗词在行韵、平仄、对仗等方面的规范要求,又要简洁而生动地再现紧张激烈的奥运竞赛场景和奥运冠军的成长历程,并且要能准确地反映比赛项目特点和运动员个人特点。这是难度很大的一次挑战。对此,没有更多的先例学习,也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循。
在创作过程中,诗友们严格把握格律诗词的标准范式,广泛收集奥运冠军的成长资料,反复推敲赛场风云的诗化描述;在创作中学习,在交流中提高。历时两年,完成了201首夏季奥冠风采诗词和12首冬季奥冠风采诗词的创作。用我们手中的诗笔,为每位中国奥运冠军留下了最光彩的瞬间。
记者:参与创作的人员都是什么人?为什么醉心于古诗词创作?
田麦久:参与奥冠风采诗词创作的“浣花诗社”成员都是爱好中华格律诗词的体育界人士,多在高校任教,也有体育管理干部,分别来自北京、沈阳、上海、武汉、成都、河北等体育学院以及国家体育总局和解放军特战学院。诗社成员都有多年诗词创作的体验,从中陶冶了情操,丰富了涵养,深得诗词之乐,都积极地参加了奥冠风采诗词的创作。
记者:希望通过这样的创作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浣花诗社希望在体育文化建设方面做哪些工作?
田麦久:通过奥冠风采诗词的创作,我们力求生动地展示中华民族体育精英投身于国家发展复兴大业的热情参与,展示他们顽强坚定的拼搏精神,讴歌奥运冠军们创造的动人业绩。我们将《奥冠风采诗词》推荐给我国优秀运动员队伍,作为运动员思想品德教育和励志教育的参考资料;我们通过《奥冠风采诗词》及系列作品,把奥运冠军风采更好地展示于社会公众面前,宣传奥运选手刻苦训练、全面发展、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体育精神,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奥冠风采诗词》的创作丰富了记录奥运冠军成长历程、讴歌奥运冠军风采的文学表现形式,从而可在一个独特的维度上促进体育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记者:除了诗词,这组作品还包括了哪些艺术形式的作品?这样做是出于什么考虑?
田麦久:我们以奥冠风采诗词为核心,相应的组织拓展性的创作,给每首诗词配上诗词书法、冠军速写、吉祥印章、冠军简介4个组件,即为每一个项次的奥运冠军创作一组包括诗书画文印5个构件的风采组合,合编为《中国奥运冠军风采诗词系列》。
记者:里约奥运会明年8月即将拉开序幕,在这样时间节点,这组作品的推出有何意义?
田麦久:参加里约奥运会的中国选手肩负着为国争光的重任。希望通过我们的诗词能够向他们传递前辈奥运冠军们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鼓舞运动员昂扬斗志;能够再现奥运赛场的激烈博弈,帮助我们的奥运选手从思想上、技艺上做好里约奥运的备赛工作。
预祝中国运动员在里约奥运会上取得满意的赛绩!
(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