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文化生存智慧:天地无私玉万家

  (作者系中国满学会副会长、吉林省政府文史馆员、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
  天降琼玉,地现吉光,天地无私玉万家。
  大自然以凛凛寒风,飘飘瑞白,造化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一个晶莹剔透的乾坤,坚冰锁寒江,瑞雪铺大地,让3亿人雪趣冰嬉,玩转璇花,舞蹈琉璃。
  他(她)从天而降,冰钎挥动,在峰与天,根本分不开界限的地方,一道雪雾荡出,一条巨龙,蜿蜒盘转,在“北陆苍茫河海凝,南山阑干昼夜冰,素彩峨峨明月升”时疾驰龙舟,一时间“六出奇花飞滚滚,平填了山中丘壑,皓虎颠狂,素麟猖獗,掣断真珠索”。
  冰嬉雪趣,大清国俗。源于宋,《宋史·礼志》:“观花,作冰嬉”。传于明,《倚晴阁杂钞》记载,富家子弟,连十几张床,于北京积水潭冰面,呼为“冰床”,且滑且酒,以为驱寒。兴于金,江河结冻,行军不便,几个孩子,蹬跑冰鞋,冰面飞奔几百里,制作乌拉滑子,助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攻下宾州;盛于清,北京北海太液池冰面上,每年冬至到三九,冰嬉盛典,八旗兵丁1600人滑冰献艺,曲线前行为一个螺旋形的大圈,壮观宏伟。乾隆曾作《冰嬉赋》:“顺时陈国俗,择地视雄观”。冰嬉雪趣,从民间到宫廷,如今宫廷又回民间。让人走进300年前康乾盛世的悠然梦境,享受一场场皇家冰嬉的视觉盛宴。
  跑冰鞋,“捷足行看健步纷,寒流趁冻雪花春。铁鞋踏破奔驰甚,悔作银河冰上人”; 拖冰床,“十月冰床遍九城,游人曳去一毛轻。风和日暖时端坐,疑是琉璃世界行”;造冰灯,“冒烟雪”、“大烟炮”,江面上燃不起蜡烛,渔民们采大块冰,“以烛照冰光四射”,“裁雪妙手抟为灯”;冰上蹴鞠,“青靴窄窄虎牙缠,豹脊双分小队圆。整洁一齐偷著眼,彩团飞下白云边”;雪爬犁,“似车无轮,似榻无足,覆席如龛,引绳如御,行雪上疾于飞鸟”;冰帆船,与帆船相似,媲美飞机升高的原理,通常以3到4倍的风速前行;雪地走,旗头、旗袍、寸子鞋,踩得雪地咔咔响,远远望去,缀绿擎红,紫燕翩翩,欲凌空展翅;滑雪板,“长五尺,贴缚两足跟,手持长杆,如泊舟状。板乘雪力,瞬息可出十余里”;雪地靰鞡,“有大有小,农夫之宝。皮里没肉,肚里有草。脸多皱纹,耳朵不少。放下不动,绑起就跑”,传说那是完颜阿骨打,翻越山梁十七道,从北海(今贝加尔湖)太子那儿,取来的神靴;初学滑冰,“往来冰上走如风,鞋底钢条制造工,跌倒人前成一笑,头南脚北手西东”;冰陀螺,“上端平来下端尖,一条鞭子打着转。一转二转连三转,转来转去看不见”,灵巧如猴;冰上客栈,“连朝风雪水冰坚,立栅江沿受一廛。凫难獐狍朝列市,居人争购度新年”, “十一月江冰,沿江旅店因岸为屋,凿冰立栅以集行人”;轱辘冰,轱辘冰轱辘冰,不腰疼,腿不疼”,“轱辘轱辘冰,身上轻一轻”。正月十六晚上,妇女们三五成群,手执灯笼,嬉笑湖面,横卧于冰雪之上,左右翻滚,口中诵唱,冰是晶莹美丽的,也晶莹美丽了冰嬉人;江湖采冰,冻年饽饽,冻豆腐。冰冻年猪肉,不腐,不干,去腥气,乃无可比拟的天然冰箱。坚冰,让北方人有了冻梨, 据庞文英《文昌杂录》记载,契丹人采集秋果,将已冻硬的梨“取冷水浸良久,冰皆外结,已而敲去,梨已融释”;坚冰头鱼,吸引辽王 “春捺钵”。每年正月十六,辽主帐里,凿冰眼4个,钩鱼,举办盛大头鱼宴;松花江、黑龙江里产千斤鳇鱼,清内务府在吉林乌拉街设立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捕捉鳇鱼,放养鳇鱼圈,一俟大江结冰,即破冰捕捞,由专人押送贡车,千里迢迢送往北京。
  “朔风卷地河水冻,新冰一片如砥平,何人冒寒作冰戏……年年结队嬉郊堝。”冰嬉雪趣,强人体魄,锻造豁达与坚毅;琼枝玉叶雾凇,氤氲缭绕雾气,引发白色季节热效应,“深度玩冰、厚度玩雪、暖度温泉、热度民俗”,趟过雪山银瀑,就是金山银山;冰上热舞,雪地激情,应人顺天,吸引天下无数观光者,神驰心迷,看中国为世界展示冰雪文化生存智慧。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