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高水平”过多 一边院校招不满人
目前,全国各地的高考录取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今年多地出现因体育特长生加分引起的争议和话题让家长和社会极为关注。武术作为一个引起争议的加分体育项目,其运动员等级评定政策是怎样的?相关部门在执行中到底是怎样做的?如何看待出现的这些问题?近日,记者为此采访了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
据国家体育总局武管中心青少部处长李小杰介绍,2010年新修订的武术运动员技术等级中规定,获得全国武术学校武术套路比赛和散打比赛前三名的运动员才可申报一级运动员,获得四至六名的运动员只能申报二级运动员;而二级运动员称号在省级比赛中也可获得,所以通过全国比赛获得二级运动员称号的意义大为减弱。
李小杰说,政策争取来不容易,对于国家体育总局武管中心来说,很早就意识到运动员等级评定的重要性,就是想把政策用好。近几年,武管中心在全国性青少年武术赛事中监管非常严格,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学校参赛注册制度、严格竞赛项目设置、加大比赛难度、严审运动员资格、网上公示等。
她说,青少年武术竞赛不同于成年赛,它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年龄和身份问题,由于成绩与运动员等级挂钩,因此也引发了虚报年龄、冒名顶替、虚假参赛等风险。这几年,在全国性的青少年套路和散打锦标赛上,中心采取了严查第二代身份证,对每一名运动员进行照相、建档、上场前再次核对,赛后对前六名运动员网上公示等各项有力措施,取得很好效果。
目前,由国家级武术赛事产生的一、二级运动员没有什么争议,问题都发生在省级比赛产生的二级运动员上。对于发生问题的省级青少年武术赛事,国家体育总局武管中心副主任邵世伟颇感无奈。他说,作为总局项目主管部门,国家体育总局武管中心会要求地方相关部门,必须严格执行总局运动员等级评定的相关规定,但如果地方上由于种种原因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和问题,在目前属地管理的体制下,国家体育总局武管中心并没有权力去管理。
邵世伟认为,目前出现的这些问题对武术事业是一种伤害,武管中心对相关部门进行监管和查处持积极态度。他透露,虽然目前个别地区出现了武术二级运动员过多的现象,但实际上,现在一些体育院校、师范院校中传统武术专业却面临着招不到足够学生的尴尬,也就是说实际上现有的比赛还不能满足真正有特长的学生获得相应资格。这种一边弄虚作假导致武术二级运动员过多、一边相关院校却招不上人的现象已经构成了一个矛盾,迫切需要教育部门、体育部门经过认真调研,研究解决办法。
(蒋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