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巢等大型奥运场馆变身国际活动聚集区
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和五棵松篮球馆等奥运场馆,在后奥运时期,究竟是包袱还是财富,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今,北京已为4年前让世界惊艳的“鸟巢”和“水立方”们找到了生存之道:一个超级的“国际活动聚集区”雏形开始形成。
4年间——交出满意答卷
众所周知,北京奥运会最重量级的奥运场馆都集中在如今的奥林匹克公园,“鸟巢”、“水立方”、国家会议中心、国家体育馆,任何一个建筑无不都是一座超级庞然大物。如何在奥运会后盘活这些奥运场馆,早已成为举世公认的难题。在北京市副市长刘敬民看来,北京的这份答卷是让人满意的。“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及其中的各个场馆,经历了凤凰涅槃的这样一个过程,正以新的姿态新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在日前举行的第三届奥林匹克公园高峰论坛上,“鸟巢”、“水立方”、国家体育馆、国家会议中心、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等园区内最主要的六大业主单位的代表纷纷登台“吆喝”,展开自我推销。“从数据上来说,截至目前,‘鸟巢’累计接待游客2千万人次,举办各类大型活动61场,累计总收入8.2亿。”国家体育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杨城首先摊开了“鸟巢”的账本。“鸟巢”一直在奥运赛后保持了中国超大型体育赛事和文化演出的一个平台,从意大利超级杯到滚石演唱会,顶级文体活动一直都是“鸟巢”的标志。不过,杨城同时介绍说,“鸟巢”并未因此而筑起和普通百姓的藩篱,群众性的体育文化活动和创新的体验旅游也都是“鸟巢”未来的主营方向。
来自“水立方”的负责人杨奇勇表示:“在近几年的精心培育和运营的不断探索中,‘水立方’大型活动,群众游泳健身,公益文化活动的品牌效应逐渐显现,已经成为‘水立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要增长点。”
4年后——瞄准国际活动聚集之都
作为奥林匹克公园运营的决策者和引导者,隶属于北京市朝阳区的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管委会将“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示范区”作为未来努力的目标。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个目标?朝阳区委书记程连元说:“历经50多年发展,朝阳区在文化文明、国际交往等方面,已经集聚了强大的功能优势。所以我们有责任、有空间、也有优势,来承担‘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示范区’的任务。”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田巨清则表示,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是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重要内容,而奥林匹克公园未来整体的发展方向是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赛事、文化演出、会议展览和节庆活动的集聚示范区。
在奥林匹克公园管委会看来,具体的数字也许更能支撑“国际活动聚集之都示范区”这个提法。2011年,园区内各类大型活动数量骤增,共举办活动654场活动、会议会展752场,总参与人数达到809万人次,在2010年比2009年实现翻一番的基础上,又实现了翻番的跨越式发展。2012年上半年,园区累计接待游客约2762万人次,较2011年同期上升约31%。2012年1-5月,共举办活动475项,较去年同期增长约362.1%,参与人数达到51.5万人次。
不过,北京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何文义指出,北京奥林匹克公园能否真正实现国际活动聚集之都示范区的目标定位,关键在于能否将一些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固定下来,长期持续地举办。他认为,园区除了积极吸引现有国际知名品牌活动进驻外,还应努力创新、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活动。“能不能把我们的集聚地打造成圣地,这种集聚是不是有意识有规律性的集聚,能不能打造成像达沃斯论坛、诺贝尔颁奖等等,有一些好的活动,给它固化到奥林匹克公园来,能不能我们现在好的一些活动,持续性比如三年两年,或者每年都在这里办,这个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张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