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积极探索大型体育场馆赛后利用运营

    周日的合肥奥体中心格外热闹。中心广场上正忙着越野赛发车仪式的舞台搭建,而不远处的足球场上,王元和他的队友们已经满头大汗了,“每个周末,来这里踢球是最快乐的事情,而且场地免费!”
    王元长年从事业余足球俱乐部的组织活动,“没有场地”是困扰很多足球爱好者的难题。“我们要为这些人着想,体育场馆要满足老百姓的健身需求,”中体产业合肥体育中心运营公司负责人高健伟告诉记者,前年中体产业集团获得了合肥奥体中心的委托经营权,在坚持体育场馆公益性和体育属性的前提下,2011年合肥体育中心共举办各类型活动57场,接待各项活动观众及日常全民健身近50万人次,全年实现经营收入2100万元,其中自营收入1300万元,比移交前的2010年增长近1倍,实现税后净利润190万元。
    合肥奥体中心的转变只是近年来安徽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的一个缩影。“进入新世纪,体育场馆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数量迅速增加,规模迅速扩大。面临新形势,安徽各级政府及体育行政部门,围绕发挥好、利用好场馆资源,大胆改革创新、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安徽省体育局副局长甄国栋告诉记者,合肥奥体中心的委托经营模式取得了成效,其他单位的合作经营、企业运营等模式同样实现了体育场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在淮南体育中心,笔者深深体会到了“合作”为老百姓带来的实惠:奥瑞特淮南健身中心内健身气氛正浓,英派斯淮南健身中心到处可见咨询办健身卡的人们。“合办的企业资源共享、利益共分,前年这一块的收益就达到了百万余元,关键是吸引了大批健身人群走进了体育场馆。”淮南体育局局长金昶告诉记者,合资期间,体育局还选派人员参与学习、管理,掌握了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为自身增强造血功能提供了宝贵经验,市皖韵体育场馆有限公司的成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合作方面,淮南体育局还充分利用训练场地的优势,承接外省市的训练任务,在获得场地租金的同时,增进了省市队伍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淮南市体育运动水平的提升。
    保证训练是当下很多体育场馆的首要任务,芜湖奥体中心同样承担着市射击队的训练任务,但是“体育场馆已不再是单一的体育训练和竞赛场所,而要围绕体育场馆的本体功能,打造集体育健身、休闲、培训、会议、会展、体育用品销售、旅游娱乐等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服务体系。”芜湖市体育局局长胡景东在总结体育场馆运营时一再强调:要用发展经济的理念发展体育事业,用现代企业模式发展体育产业。
    2009年初,在接过市委、市政府交给的芜湖市奥体公园的经营和管理权后,“芜湖市奥园体育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其性质为国有独资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收自支的全员劳动用工合同制”运行机制。两年内,通过以体为本,多元化的经营,年经济增长速度超过20%,2011年全年收入首次突破1000万,其中物业收入比重从2010年前的95%下降为55%,体育健身、培训、文体活动等本体产业的收入比例上升至45%,产业形态明显改善。
    虽然安徽省在探索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人才短缺等问题,健身场地匮乏也在制约着安徽体育产业的发展,从采访中,我们感受到安徽各级政府和体育部门已从行动上来关注这个问题。目前,芜湖市已开工建设奥园二期工程,淮南市奥林匹克公园也即将竣工,合肥滨湖新区大型体育场馆建设已列入省市规划中,省体育产业部门正在引进境内外企业,帮助市县新建体育场馆。在芜湖和淮南市的体育场馆建设工地上,工作人员向笔者详细介绍着未来场馆的规划——从设计之初就考虑到赛后的利用。我们期待安徽体育场馆不断绽放新花。                     

马  敏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