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体彩“全专营”模式拓蓬勃发展之路
2013年6月13日,安徽淮北市第12037网点完成双机分离。随着全市第188个体彩专营店的建成,淮北体彩也正式迈入“全专营”时代。作为安徽体彩渠道建设的“先头部队”,淮北体彩实现“全专营”有着划时代意义,它不仅为全省专营化工作的推进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也为安徽体彩全面实施品牌战略打下第一根坚实的“桩基”。
“全专营”结出丰硕成果
今年1月至6月,全市销量8771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高达223%。
全年时间过半,任务完成率已达177.81%,全年任务进度达到了86.4%。8月份销量过亿已成定局。
上半年平均单机销量高达46万元,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170%。
淮北,是一个位于皖北平原的能源型城市,总面积2741平方公里,人口仅200余万。在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小型城市,淮北体彩能够创造出这样的成绩,人们不能不惊叹、诧异甚至质疑。但摆在面前的事实又不容置疑。究竟淮北体彩是用怎样的“魔法”完成如此辉煌的成绩,实现自身的华丽蜕变呢?
艰辛的“全专营”之路
2012年,根据安徽省体彩中心统一部署,淮北体彩开始在全市推行专营网点建设。在此之前,除仅有的几家竞彩店外,淮北的专营店还是一片空白。当年,省体彩中心为淮北下达的专营店建设任务是45个。就是这个看上去并不庞大的数字,却让分中心的同志犯了难。当时的市场情况很严峻,很多双机网点都还在生死线上苦苦支撑,而且大多数网点的体彩经营都处于弱势,现在让网点只保留体彩终端,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工作如何推进?
李晓东,淮北分中心主任。这个参加工作20多年来从没有在困难面前说过“不”字的淮北汉子,现在也不得不沉下心来冷静思考。为什么要建设专营店?该怎样建设?又该怎么让专营店更好地生存下去?
没人知道李晓东最终有没有找到答案,但截至去年6月,淮北分中心奇迹般地完成了当年的专营店建设任务。截至去年底,他们已将2013年全年的专营店建设任务完成了。截至今年6月,淮北体彩奇迹般地实现全专营。
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做到的?有几个故事,也许能让我们能从中看出端倪。
2012年底,经过分中心一再做工作,位于闸河路的12049网点终于决定加入专营行列。不过由于原网点地址房租过高,业主张先生想在附近重租门面。可几个月下来,一直没有机会。今年年后,分中心专管员李从顺在闸河路上发现一家店铺转让,大小与位置十分适合开设体彩专营店,便与房主取得联系,当时房主对他的报价不满意,并没有松口,而是继续张贴招租启事。半个月后,房主见招租无果,只好将门面租给了张先生。
位于长山路的一个双机网点,业主经过专管员反复劝导,看到其他专营店生意都红红火火,今年初下定决心要改专营。可正在这个节骨眼上,业主的家里“后院起火”,夫妻俩闹起了离婚。专管员为了不影响工作推进,一面对业主进行劝慰,另一方面还张罗着帮他找门面、谈价格、做装修。
创业易,守成难
网点专营化的最大障碍不是建店,而是如何让建好的店生存和发展下去。对于这一点,李晓东和他的团队有着充分的准备。
12011网点,是淮北最早一批改专营的老网点。2011年,网点双机的月平均销量约6万元左右;改专营后,网点的月销量稳定在了8万元以上,2012年最高的月销量突破40万元;2013年的平均月销量达到近20万元。这一切,连业主鹿燕自己都觉得奇怪:位置还是这个位置,彩民还是那些彩民,怎么改成专营店后,销量就能噌噌地往上蹿呢?
像12011这样的网点并不是少数。2012年下半年改专营的12049号网点改专营后,月均销量比之前的双机销量提升了50%;全市最后一个改专营的12037网点,改之前的月销量为3万元,改专营后半个多月,销量就达到8万元。
2012年上半年,淮北终端保有量为168台,全市的单机均销量仅为15万元。到今年上半年,这个数字已经上升到46万元,是去年的3倍多。这足以说明目前淮北的网点总体上已经摆脱在生死线上挣扎的尴尬局面。
从2011年底开始,为迎接网点专营化“大考”,淮北分中心推行一系列新政:每周开展一次分中心内部的主题培训,所有工作人员轮流主讲;分中心每天安排值班员和督察员,从内勤到外勤全面检查,自查和督查结合,并实施“串奖串罚”;在李晓东的带领下,全部工作人员放弃双休、几乎天天加班加点,把大部分的精心放在网点工作上。
(魏建军 高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