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健身场地设施让百姓看得见 摸得到

    《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计划》)实施效果评估报告指出: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体育场地169.46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46平方米。加上2014年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对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的贡献(0.08平方米),以及2015年体育总局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全民健身中心建设的转移支付投入,至2015年底,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至少达到1.57平方米,超额完成《计划》提出的“全国各类体育场地达到120万个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的目标。
    体育健身场地设施较大幅度增加,是全民健身事业不断壮大的最真实、最直观的显现。对此,上海体育学院原副院长虞重干认为,这些数据增长主要是由于各级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对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把建设群众身边的场地设施作为全民健身发展的重中之重。总体来看,“十二五”时期,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已达到预期目标,《计划》实施效果明显,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虞重干认为,通过各方面的数据显示,五年来《计划》实施效果明显,这是毋庸置疑的。取得如此明显的效果,首先离不开国家的重视,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其次得益于不断加大的投入,最后是全民健身意识深入人心。虽然在评估中提到一些不足之处,但从五年的发展过程来看,仍可以说效果是明显的。
    《计划》对“十二五”时期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措施、保障措施和《计划》组织实施做出了全面的部署。规定“县级以上体育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不定期对《计划》和《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并在2014年对实施成效进行全面评估,将评估报告报本级人民政府。因此,体育总局从去年起就启动了《计划》实施效果评估工作。
    国家体育总局选择由上海体育学院作为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工作。对此,虞重干表示,作为国家体育总局委托的第三方,感觉这一种评估方式是“独立、客观、科学、实事求是”的好方式。利用上海体育学院的独立性、专业性和权威性,保证了评估结果的准确、客观、公正,为新周期《全民健身计划》的制定和“十三五”时期为大众提供更加完备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奠定较为坚实、客观的科学依据。
    《计划》实施效果评估工作是对应着《计划》提出的目标任务来进行的。在评估过程中严格参照《计划》目标任务来进行检查,评估是否完成。就他个人来说本次调查评估工作中让他眼前一亮的是——“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的较大幅度增加”。虞重干说:“用百姓的话讲就是‘能够有地方健身,有器械健身了’,这一变化在国家体育场地第六次普查上也是可以见到的。百姓最关心的是他们看得见、摸得到的健身场所和设施。因此,在体育健身场地设施上,我们不只是完成了《计划》的目标任务,我们也实实在在地取得了看得见、摸得到的成效。”
    通过全民健身工作开展5年带来的变化,百姓能够在健身生活中得到更方便、更科学的健身场地和建设指导。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虞重干说:“在《计划》的指标性工作上,我们完成得相当不错,随着全民健身水平的提高,一些非指标性的工作将来可能是我们需要加强的地方。”

(季雪峰)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