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刚:激发体育市场活力提升体育产业水平
“十二五”期间,江苏体育产业呈现速度加快、比重提高、结构优化、主体壮大、多元投入、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稳步提高。近日,江苏省体育局局长陈刚就江苏省体育产业发展相关情况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记者:请介绍一下江苏体育产业的发展成效。
陈刚:“十二五”期间,江苏体育产业快速发展,2014年体育产业增加值达716.82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1%,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1.3%。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政策体系更加完善,省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拉动效应明显,五年来累计投入4亿元扶持569个项目,带动社会投资近240亿元,财政投入乘数比达1比60。省体育产业集团正式挂牌成立,成功创建苏南(县域)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命名59家省级体育产业基地,涌现出江苏康力源、张家港金陵等一批大型体育企业。体育培训、体育康复、体育旅游等新兴业态加速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记者:“十三五”期间,江苏体育产业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陈刚:到2020年,体育产业规模发展、集约发展、创新发展水平位居全国潜力,总规模超过5000亿元,增加值约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5%,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达到35%左右;体育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10万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群众体育健身和消费意识显著增强,人均体育消费支出大幅提升,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39%以上,国民体质合格率达93%以上。
记者:请谈谈江苏体育产业下一步的发展思路。
陈刚:一是坚持创新驱动。进一步深化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全面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规模和质量效益;二是坚持开放互动。加强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引入和培育,统筹国际国内市场。加强体育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和外延产业的集聚发展,构建“体育+”产业生态圈,积极拓展新业态、培育新需求;三是坚持差异带动。创新开发体育产业“蓝海”领域,积极开拓更多具备潜力的市场,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拓展体育产业发展空间;四是坚持协调联动。促进苏南、苏中、苏北区域体育产业协调发展,深化长江三角洲体育产业协作,支持有条件的体育企业开展国际合作。
记者:围绕实现这个目标,江苏有哪些具体措施?
陈刚:具体措施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明确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优先发展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体育培训等与民生相关的体育本体产业,重点发展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体育场地建设、体育中介服务、体育彩票销售等体育相关产业,创新发展体育旅游、体育康复、体育传媒、体育科技、体育保险、体育服务贸易等潜力产业。
其次是加快推进一批重点工程。
——体育服务业提升工程。引导扶持一批体育服务业集聚区,努力打造一批体育服务知名品牌,引导体育企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到2020年建成1000个较大规模的体育健身俱乐部。
——体育制造业转型工程。着力培育一批具有本土优势和较强竞争力的体育用品龙头企业,到2020年培育15家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大型体育用品企业和10个体育用品制造基地。
——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工程。依托现有体育场馆群,打造健身服务、竞赛表演、用品销售、商贸会展等功能多元的体育综合服务体,到2020年全省将建成40个左右体育服务综合体。
最后是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建立省体育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全省体育产业发展。继续安排省级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优化资金使用方向,创新资金使用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安排一定比例体育彩票公益金等财政资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消费补贴等途径,支持群众健身消费。在全省范围试行面向特定人群或在特定时间发放体育消费券,鼓励群众增加健身消费。
(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