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户外人才需求井喷高校教育改变户外产业格局

  日前在2016年中国户外教育与户外产业发展论坛上,有专家们预测:到2025年,我国预计建成10000个户外营地,需要30至50万从业人员,专业户外人才将是支撑户外产业服务的关键。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目前还缺少操作型、管理型和经营性三类人才,因此,国家8部委联合发布的《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里明确提出,要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立山地户外运动产业专业,建立教学、科研和培训基地。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鲍明晓认为,户外产业人才呈现出的短板急需补齐,但高校的人才培养又具有一定的周期性。除了高校培养人才的滞后性外,专业性和方向性也亟待提高。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开设户外运动项目公共选修课的高校达100余所,将其作为体育专业必修课的高校达50余所,作为体育专业专项设置的高校为13所,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湖北、广东、浙江等山地户外资源丰富、经济发达的省份。但专家认为,尽管高校户外教育已经初具规模,但仍存在专业性和方向性不强,培养规模和质量跟不上户外产业发展的服务需求等问题。
    可喜的是,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尝试以培养机制创新来突破上述难题,并取得初步成效。早在2005年,中国地质大学就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开设户外运动本科专业,并于2007年增设户外运动硕士点。
    据介绍,该校确立了专业培养的目标定位,并以学生自主参与的户外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和户外企业兼职等内容构建“5+2”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创建校内及校外教学平台的“233”实践教学体系为核心,在建立人才培养激励机制与管理措施与加强专业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人才培养的综合评价方式。至今已培养了1名国际登山健将、7名国家登山攀岩健将和20名一级登山运动员,并诞生国内首支登顶珠峰的大学登山队。
    贵州医科大学凭借强大的医学积淀背景,以培养灾害及户外事故的救援救护专业人才为切入点,建设教学、训练、竞赛和课程体系,以期实现户外技能与医学的融合式发展。今年6月,校山地救援队更是在全国山地救援比赛中获得了总成绩第三的佳绩。
    专家认为,高校在设立户外运动专业的同时应注重与户外俱乐部、企业的合作,多方投入开展各类职业教育和培训,人才培养和建设要锲入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当中,为户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