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力量办体育:“洛克篮球公园“的体育经

  11年前,几个酷爱篮球的上海小伙子,以美国纽约的篮球圣地洛克公园为蓝本,将杨浦区一个旧仓库,改造成了上海首家带有浓厚街头文化氛围的篮球馆,取名洛克公园。
    创始人戴富祺说没料到,今天“洛克篮球公园”在上海已拥有14家分店,短短几年时间,会员数已猛增至近15万。戴富祺真诚地说,2016年是非常幸福的一年,第二届市民运动会闭幕式上,接受了中国篮球界代表人物姚明的亲自授牌。“我们赶上了好机会,中国体育产业正进入黄金时代。更感谢上海市体育局提供了平台,让我们的能力得以发挥,在更大平台上做擅长和热爱的事。”

体育部门广纳贤良

    “洛克篮球公园”,不只是上海街头篮球的代言,它打破体育场馆的传统模式,融合家庭、娱乐、休闲等元素,搭配独有的衍生服务,对丰富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供给主体,扩大公共体育赛事服务资源起到了引领作用。
    体育部门主动提供平台,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办赛,创造条件为企业服务。喜爱挑战的戴富祺带领洛克联手《解放日报》,承办了上海市民篮球节。先面向所有篮球爱好者在洛克公园体验、训练、指导活动;又在全市10个区县举办大型篮球海选赛,选拔出高水平篮球爱好者,免费参加暑期封闭训练营,接受10位NBA球星给予指导。创新举办的世界街头篮球大奖赛,有12个国家和地区的街头篮球高手到上海,与海选赛选出的选手进行交流赛。华东师范大学大二学生吴志超的篮球能力出众,1.90米的身高直接被办赛方挑中,获得了集训资格,这可把他高兴坏了,“能够直接接受美国教练的训练,非常难得。我会好好珍惜机会,让自己的能力再上一个台阶。”
    此举让市场“活”起来,不仅推动了管办分离,更用“市场之手”摸准了百姓的需求。上海市体育局局长黄永平认为,主管部门认真种好“责任田”,努力提供体育公共服务;又突破部门利益的藩篱,满腔热情地扶持、帮助市场的主体、社会的主体,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好地满足人们个性化、多元化的体育需求,在推进体育发展的进程中,实现政府、市场和社会的“三轮驱动”。

运动场与商场“联姻”

    民营企业陆续投身赛事产业,大大增强了市场活力,进一步挖掘市场价值。那么洛克公园又是如何造血的?
    记者了解到,洛克公园转型与商业融合。在上海的多家分店,几乎都是用购物中心、大卖场的“边角料”改造而来,孕育出被称作“运动购物中心”的新模式。如洛克公园三林店利用的是购物中心旁的一块收益不佳的旧停车场;吴中路店是由大卖场废弃的办公区域改建的;七宝店前身是购物中心空置的楼顶空间。前不久又在卜蜂莲花的停车场,把2000多平方米闲置的空间改成专业的篮球场馆,受到周边体育爱好者的追捧,也成为所在的静安区解决市民健身困难的有益尝试。静安区白领多,年轻人多,但场地相对有限。把停车场变成篮球公园,把写字楼屋顶改成健身房,能吸引更多市民,参与到“步行可及”的健身中来。
    衍生服务也是洛克留住球迷的杀手锏。在那里,运动者既有更衣室洗热水澡,还能干洗衣物。场馆的配套设施,有时尚酒吧,有西餐可享用。还不断创造条件,每年5月到10月,发起近百场不同主题的草根赛事,线上转播,线下有奖,使前来运动的市民养成运动习惯。通过和培训机构合作,请来专业教练进行辅导。姚明、麦迪、格里芬等篮球大腕也曾来球场,和球友们互动交流。
    扩大健身人口覆盖面,需要依靠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力量加盟,也培育出更大的发展空间,助推体育社会组织寻求变革,才能实现从小体育到大体育的格局。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