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体育产业改革:改革者进 创新者强
上海体育大厦7楼的一间办公室里,案头、书柜、墙角堆着一摞摞的文件、报表,工作人员电话沟通着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忙而有序,这是上海市体育局规划产业处日常的工作情景。
今年一季度,上海市体育局按照机关事业单位总体改革方案,率先完成局机关内设机构和职能调整工作,在上海市编制办的大力支持下,产业工作从内设机构调整为规划产业处。这一“翻牌”,没有大张旗鼓,却彰显了改革者加快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决心。
新起点赋予新使命,呼唤更大的作为。上海体育产业工作处处呈现着谋发展、抓落实、促创新的新气象。
理念要新。贯彻落实国务院46号文件,上海提出了“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目标。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树立发展标杆,优先发展体育服务业,通过政策引导、市场主导,筑巢引凤。短短两年,服务业在体育产业总规模中占比超六成,产业结构合理,重点发展领域突出。
方法要新。做产业,统计数据是基础。如何统计?联席会议协调机制“立了头功”——多部门合作,大数据共享:市经信委在法人数据库中调取主营体育产业的企业信息,市税务局提供企业各项财务数据。产业端数据真材实料,信息一网打尽。消费端调查借助新媒体开展,三天获取有效样本10万+。
探索要新。今年,上海全市启动“大调研”。体育产业大调研向企业问需问计,聚焦“难点”“痛点”,最终出台“体育产业30条”,新政亮点涌现,力求为企业解渴。体育职能部门还甘当服务企业的“店小二”,逐步搭建起体育资源交易、投融资、信息化等服务平台,创新服务管理。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注重顶层设计,夯实工作基础,增强服务意识,上海出台“体育产业30条”,水到渠成。(转自8月30日《中国体育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