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 坚持不懈——三论中国足球健康发展

    1992年1月,国奥队在吉隆坡奥运会预选赛上遭遇“黑色九分钟”,失去了参加巴塞罗那奥运会的资格。这是继1981年、1985年和1989年中国队连续三届世界杯预选赛未能出线之后,中国足球遭受的又一次重大挫折。

    痛定思痛。1992年3月的北京“红山口会议”开始了中国足球的改革之路,1994年,中国足球率先进入职业化时代,成为中国体育改革的先行者。这是改革开放的大势所趋,也是世界足球职业化、世界体育职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但由于我们对职业足球的发展规律研究不够,对市场经济的规律认识不足,思想、机制、人员等各方面的准备也不足,导致中国足球既丢掉了原有的体制优势,以及体育行业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又没有发挥出职业体育应有的推动作用。总体来说,中国足球进步缓慢,与世界足球以及日韩等邻国的足球水平差距越拉越大。

    在中国足球职业化的过程中,也滋生了诸多弊端。部分官员腐败、某些裁判在诱惑面前丧失公正立场,部分球员缺乏职业道德,深陷赌球泥潭。但我们不能因为有“苍蝇蚊子飞进来”而“关上窗户”,减缓甚至停止职业化的步伐。

    实事求是地说,国外职业化运行远比我们早,远比我们成熟,也经常有假球赌球的事发生。中国足球出现的问题是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必须通过进一步改革来解决。我们的改革必须符合中国的实际,而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模式。眼下,有两种观点:一是主张回到过去,完全否定职业化改革;另一种则主张完全按国外职业化的模式来,不要国家体育职能部门管理。这两种观点都是脱离中国实际的,我们既要遵循现代足球发展规律,又要充分考虑中国足球面临的现状。

    中国足球配合司法介入反赌打黑的同时,继续深化改革,为了从制度上堵住可能出现的漏洞,按照渐进、稳妥、有序的原则,职业足球联赛管理运行体系的改革迈出了新的步伐,职业联赛管办分离的改革正在稳妥起步。加强源头上的规范与管理十分重要。近两年,体育总局联系相关部门研究制订了《中国足球协会职业联赛俱乐部准入条件和审查办法》。严格规范各级职业及半职业俱乐部准入,把俱乐部的多级青少年梯队建设也纳入俱乐部准入制度,增加职业俱乐部的预备队联赛,坚持从娃娃抓起、大力推广校园足球,以期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足球发展体系。足球的发展不能急功近利,必须建立在长期艰苦奋斗的基础上,才可能取得实效。

    中国足球的改革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事,罗马也不是一天建成的。中国足球要想发生质的飞跃,必须要有长远的心态。日本坚定改革并坚持了二十年才有了今天。 只要我们尊重足球发展规律,更加坚定不移地走符合中国客观实际的职业化道路,狠抓基础建设,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国足球就会迎来新生。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