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留守儿童体育梦——孩子,你不是一个人

    留守儿童,一个城镇化带来的新名词,一个时代赋予的难题。留守儿童,这个词说来沉重。也许我们本不该给这些孩子冠上这样的“名号”。他们的身份特殊,特殊到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细心,甚至是小心的关爱。
    贫困地区生活条件艰难,有些山里的孩子吃不饱、穿不暖,冬天甚至穿着破旧的衣服和拖鞋,鞋子“咧开了嘴”,衣服拉锁拉不上,就用铁丝别……学校里的条件也很有限,断成三节的三角尺;焊到不能再焊的桌椅;计算机技术课只能用粉笔在黑板画显示器、主机、鼠标;冬天的被子、褥子只有手指头般薄;食堂的饭菜里最大的肉也只有手指甲盖那般大……
    体育,当城里的孩子们开始有机会接触高尔夫、击剑、网球等小众、高端的项目时,大山里的孩子们还停留在做游戏和玩踢毽子、跳绳等简单的体育项目。没有场地、没有设施、没有教师,体育课成了“奢侈品”。奔跑,好像是山里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他们甚至能够穿着拖鞋,在长满草的只有两只脚宽的山路上“驰骋”。孩子们爱玩儿、爱运动,他们要快乐,要感受体育带来的乐趣。于是,孩子们创造条件参与体育。
    一根木棍上钉块木板,捡口别人不要的破锅,用铁剪子剪个圈当筐,篮球架就成了。一个浑身上下都是包、一拍就四处乱跑的篮球,孩子们照样打得兴致盎然。好不容易来了个会打篮球的支教男老师,自然要追着他学打篮球。即使是已经没有了毛的羽毛球,漏洞很大的羽毛球拍,光板的乒乓球拍,都抵不住孩子们运动的热情。
    梦想,总是最美好的。记者采访的一位赴云南支教的老师说,他曾经问过孩子们有什么梦想。他们的回答是“想成为有钱人”。学校里近三分之二的孩子没有走出过大山,大概只有百分之一的孩子去过昆明,他们在听说了城里的面包、高楼、汽车后,认定了自己的梦想——住在城里,吃饱穿暖,有自己的车。而这个梦想已经成为孩子们的集体梦想。
    记者曾看过中视的一档关于乡村教师的节目。受邀来到北京的乡村教师们带来了孩子们的梦想。其中有孩子谈到了刘翔,他的梦想就是想见见刘翔,问问他怎么能跑那么快,还有的孩子收到了篮球明星签名的运动鞋。然而有些大山里的孩子都没有听说过姚明、刘翔这些体育明星的名字,他们却在自己的光板乒乓球拍上写下了“胜者为王”的感悟。也许他们并没有华丽的体育梦想,他们却真切地被体育精神所感染。
    这位赴云南支教的老师曾是专业田径运动员。他给孩子带去了更为专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他给了孩子们希望和关爱。他希望能有更多人、更多组织参与进来,帮助孩子们吃饱穿暖,接受更好的教育,让他们知道——
    孩子,你不是一个人!

(李雪颖)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