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运动员退役转型——价值的延续
不做运动员,还能做什么?习惯了赛场上奋力拼杀争金夺银的紧张场面,退役后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讲将是新人生的起点。对职业运动员来说,哪怕已经达到了世界顶级水平,辉煌过后也难免面对退役的无奈选择,而真正的职业生涯往往是短暂的。退役转型的成败也将意味着能否顺利融入社会再次体现社会价值的关键因素。
近日,网上报道的一则关于前羽毛球运动员谢杏芳近期已从北大顺利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的新闻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据了解,谢杏芳自从退役后就开始转型。在很多人眼中,早已功成名就的她原本可以选择相对安逸的生活享受人生,从此淡出人们的视线。而她却并没有甘于平淡,而是选择了不断深造学习,2011年9月她入读北大,攻读社会学研究生,师从著名社会学教授王思斌。如今顺利毕业的谢杏芳坦言准备回到家乡广东效力,并继续关注羽毛球运动。
相信无论今后她从事什么岗位,那份对运动的热爱和追求将一如既往地伴随。或许这就是职业运动员特殊的经历所历练出的不断挑战证明自我的赛场情结,而这一份不断挑战自我的情结也早已从赛场延伸到生活中来。
回顾体坛转型成功的运动员,都有共同特点——经历过辉煌,注重自我价值展现。从步入政坛的邓亚萍到商海弄潮的李宁,从推广篮球精神的姚明到积极创业的体操运动员陈立云……甚至像姜鸿波、马艳丽、毛宁、邵兵、陶虹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影视歌明星之前也都有过体坛生涯。相比转型后的成就斐然,那曾经的赛场风云对塑造他们的顽强毅力和执著的精神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职业运动员的苦辣酸甜是常人无法体会的,当一般的孩子还在父母溺爱中抱怨的时候,他们早已经背井离乡接受严格的体育训练,其中的孤独和艰辛却要独自品尝,一般十五到二十年的赛场经历,浓缩了常人三四十年的人生。但短暂又难忘的运动生涯却给了他们同龄人无法获得的宝贵精神财富。赛场上他们价值在于拼搏取胜,退出体坛后的转型也意味着自身价值的再延续,而这种延续并不拘泥于某种单一的形式。可以走入校门徜徉在知识的海洋,用书本做工具不断提高充实自己,扩宽眼界的同时也为今后融入社会提供有效地保障;或大胆创业,以超出常人的胆识和气魄拼搏一番;而更多则是相对保守地选择了自己所擅长的体育项目,在固定的领域内从实教练或是顾问一职。
对走出赛场的运动来说,无论以何种方式让自身价值再延续,他们都比其他人具备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心中那份体育情结。这种情结将会是他们在赛场外最大的精神支柱和鞭策之力。
(张昕 肖梦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