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国足——是练好“内功”最重要
对于大多数中国球迷来说,过去这一个星期是无比幸福的:除了国家队在东亚杯上有出色的表现外,作为“中国足球海外留洋杰出代表”的王上源也在自己的比甲首秀中斩获了进球,甚至还入选了比利时权威媒体《voet balkrant》评出的当轮最佳阵容……一时间,有关中国足球的赞誉声铺天盖地,似乎中国足球的复兴之路近在眼前。
但事实果真如此么?并不尽然!起码在“海外留洋”这一环节上,中国足球还真的只是“看上去很美”。
数量方面自不必说,相比于日本、韩国等亚洲主要竞争对手,我们的留洋球员数量根本和对方不处在同一个数量级:日本、韩国仅在欧洲五大联赛就分别拥有15名、10名留洋球员,而我们的球员则早已经和五大联赛绝缘;若论所有留洋球员的数量,日本、韩国更是高达107人、133人,而目前中国的留洋球员总量则只有31人……
数量差距很大,质量上也同样不容乐观:除了王上源加盟的比利时豪门布鲁日以及陈志钊效力的巴西球队科林蒂安之外,其他接纳中国球员的海外俱乐部大都名气偏小甚至直接是青少年梯队,这对于中国球员的锻炼和提高绝对是不利的。
去年在秦皇岛举行的国际足球邀请赛,时任中国青年队主帅的荷兰人里克林克曾信心满满地招入了当时效力于马德里竞技青年队的徐新,但几堂训练课下来,发现徐新的能力和状态并不比国内的同龄人好;同样的问题其实也发生在陈志钊身上,在巴甲有过闪光表现的他入选国家队后迅速“泯然众人”,根本无法立住脚。
归根结底,即便是海外留洋,也一定要保证自己所效力球队的质量以及参加比赛的数量,像徐新踢的马德里竞技B队的比赛水平都未必比国内的青少年足球比赛高,更不用提在葡萄牙、美国踢低级别比赛的阮杨、李放、谭龙了;陈志钊效力的球队水平倒是很高,但由于没有稳定的出场时间,其提高效果也就十分有限了。
之前曾有一种说法,只要增加海外留洋球员的总量,总会从中涌现出几个尖子、天才。从概率学的角度没错,但若论实际情况就不是这么简单了——像欧洲主流联赛基本都有对非欧盟球员的限制,即便是在青年队中,对于非欧盟球员的数量也有严格的规定,因此中国足协才决定将大批量的孩子送入没有本项限制的葡萄牙联赛,但众所周知,葡超联赛并不属欧洲五大联赛,而且我们的球员即便留下,也只能加盟一些低级别球队或者豪门青年队,成才概率并不高,就像上文已经提到过的阮杨,现在他只能打里斯本竞技B队的比赛,而按照一些国内教练的说法,如果留在国内,他甚至有机会进入杭州绿城一线队打中超。
一位足球从业者对记者说,现在对于中国足球来说,最重要的还是练好“内功”,在本土范围内扩大足球人口、培养足球尖子,而不是将过多的精力放到“借鸡生蛋”上,急功近利的想法不但帮不了中国足球,甚至有可能将中国足球引上歧途。
(林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