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体育外交——认清体育与外交管理体制
体育与外交关系密切,认清体育与外交管理体制,对于我们搞好体育对外交流工作十分重要。首先,要明确一个观点,即:国际体育竞赛是外交活动。国际体育竞赛是技术门槛低、公众参与度高的世界共通语言的外交平台;各种开、闭幕式、火炬传递等礼仪和规格设计,体现绅士风度、贵族文明风范,成为典型外交规范;国际社团组织架构,打破战后国际政治体系和意识形态壁垒,各国各团体都有参加可能,成为人民外交舞台;优秀成绩荣誉是人类文明礼赞、大众英雄设计,升国旗奏国歌成为民族和国家的荣耀,体现强烈外交价值。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开展体育竞赛外交工作,大致分三个阶段:
一是起步阶段。新中国为冲破外交封锁,驱蒋反蒋,利用国际体育竞赛开展外交,成为我国外交的可行、有效途径。“小球转动大球”体育外交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绩。为便于体育外交,政府按国际通行做法成立中华体总、中国奥委会、大中学生体联等协会,并集中力量,建设专业训练网络和专业队及其投资体制等工作。1949至1979年是穷国办大体育、体育外交初创时期。
二是快速发展阶段。1979年恢复我国的奥运合法席位,1984年奥运会“零得突破”,振奋国人精神,形成了以奥运会为主外交平台的体育竞赛外交工作格局。1988年兵败汉城,实行“奥运争光计划”。1979至2004年,25年参加6次奥运会,体育外交快速发展,取得骄人战绩,在甩掉东亚病夫帽子,振奋民族精神,为国争光,展示国家形象,提升国际地位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得到党和国家认可。体育竞赛外交成为体育核心工作,体育社团成为涉外权力机构,国家队、运动员成为代表国家的专业外交队伍,实行国内练兵一致对外政策,竞技成绩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优秀运动员成为劳动模范,由政府统一安置等体育竞赛外交管理工作方式逐步形成。
三是成熟阶段。1990年举办亚运会,随后申办奥运会并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外交价值得到充分肯定,体育竞赛外交工作得到空前加强,为我国步入体育大国贡献力量。并形成为国争光,国家利益至上,刻苦训练,勇于拼搏,勇攀世界体育高峰,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等外交价值特点的核心体育精神。2008年成功举办奥运会,圆奥运百年梦想,改革开放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电视传播水平极大提升,体育竞赛外交工作进入体育大国向强国迈进阶段。
其次,“党管外交原则”是体育竞赛外交由政府行政管理的主要依据。举全国之力办外交是体育竞赛外交工作发展的优势。同时,应该看到,体育竞赛外交由政府行政管理的体制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强调外交利益,会制约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等体育整体利益协调发展;奥运会作为外交主平台,会形成奥运行政垄断,抑制体育学术和其他运动项目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外交与教育体制并行,是造成体教分离主要原因,后备人才断档;政府行政管理与国际体育社团管理不一致,不利于体育国际化,并制约职业体育发展,影响市场化改革;在退役运动员安置上产生体制瓶颈等。
最后,应该明确,新时期体育竞赛外交的价值依然存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体育竞赛外交是和平发展的重要平台,是推进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重要方式,是保持全球国际合作、科技革命、市场开拓、维护和平的有利条件。体育是人类和平、文明、进步、团结的象征,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体育是人类共存之道、带来美好世界的重要途径。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体育在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将发挥更为积极有效的作用。奥林匹克圣火依然光耀,奥林匹克旗帜仍然飘扬,奥林匹克精神永续弘扬。体育外交大有可为。因此,政府管理体育竞赛外交的体制依然有效并会长期存在。
同时,坚持改革开放,要转变体育竞赛外交由政府行政管理的单一方式。一是十八大报告将体育纳入“文化强国建设”,要求“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要重新定位体育竞赛外交发展历史方位。二是按外交总体方略,规划体育竞赛外交工作,“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体现体育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作用和价值,创新体育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新机制,特别要创新国际体育竞赛新机制和管理新机制。三是坚持人才培养核心工作。加强政府体育竞赛外交人才管理的顶层设计,推进以奥运会为主外交平台的体育竞赛外交大发展。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根据不同外交类别和不同比赛机制设计不同人才培养方式,要由公职人员定位、政府外交取向,政府包揽,封闭训练方式,转变到国际明星定位、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取向,职业体育表演产业支撑,体教结合“开门办学”,市场配置资源方式。
(国家体育总局对外交流中心副主任 公冶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