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足球——新疆足球崛起的启示

    十二运会已近尾声,在高水平项目的掩映下,男足比赛表面看显得引力不足。本届全运会男足决赛阶段比赛设置了20岁以下和18岁以下两个年龄组,各组别前三名分别计3枚、2枚、1枚金牌,但由于并非国内最高水准的角逐,因此竞争激烈程度一般。不过,新疆、浙江、陕西等队的崛起不仅冲击着全运会足球的旧有格局,而且也给中国足球未来的发展带来一些启示。
    全运会不能没有足球,足球围绕全运会的也不仅仅是金牌,充分利用好全运会这个杠杆,同样会撬动中国足球进一步向前发展。
    新疆、浙江、陕西等过去在全运会上少有作为的队伍此次表现令人刮目相看,尤其是新疆队,在当地没有职业足球支撑的情况下,通过自身近十年的埋头苦练,终于得以绽放。新疆队的成功表明一个浅显的道理:只要兢兢业业地训练,不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干扰,足球必然能搞上去。
    相比新疆,上海、北京、天津、广东、山东等地不仅具有较久的足球传统,而且基础较好,职业足球也已开展近20年,但在本届全运会上,这些队伍的成绩不甚理想,有的甚至没有进入决赛阶段比赛。不能说这些地区没有抓青少年后备梯队的建设,但效果为什么反而不如没有职业足球的新疆?显然,这并非水平问题,而是“发达地区”的足球人做事不够踏实、专注,总以一成不变的老眼光看待足球、对待足球,因而导致水平停滞不前。这个世界、这个时代,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足球也不例外。如果不学习、不刻苦,只凭借过去从事足球的所谓经验的背景来抓现在的青少年训练,必然要出现问题。
    新疆等足球相对落后地区的球队在十二运会上的异军突起反衬出足球“发达地区”近十年来工作的不得力,虽然一直在探寻新的发展之路,但在态度上却远没有新疆的足球人那样脚踏实地,这也许是导致中国足球近十年徘徊不前的思想根源。
    新疆队的成功集中体现在“刻苦实干”上——据了解,这批球员在一起训练已近十年,很长一段时间,他们就在乌鲁木齐老的新疆宋庆龄足球学校那块坑坑洼洼的场地上训练,直到2011年,拥有3块球场的新疆足球训练基地建成。新疆队不仅长时间处在非常艰苦的训练条件中,生活也一度拮据,球员曾经每天的伙食补贴标准只有15元……然而,就是这样的环境锻造出脱颖而出的新疆足球。
    当然,本次成功并非表明新疆足球从此跃升至中国足球强者行列,他们也有亟须解决的问题——全运会后,当前这支队伍何去何从?新疆地区没有职业球队,新疆队这批20岁的小伙子怎样选择未来出路?这有可能影响到今后新疆足球的走向。
    既然新疆足球已经取得了超出人们想象的成绩,那么中国足协及“足球发达”地区为什么不伸出援手帮助新疆解决一下难题,以促使新疆足球在良性轨道上继续前行。
    此外,新疆足球的成功带给中国足球的启示是巨大的,人们应当有所思考和借鉴。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