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超——谁来挑战国安主场

    这里想说的不是寄望哪支球队在北京工人体育场击败北京国安,而是希望一名或多名有勇气、有自信的国内裁判能在本赛季脱颖而出执法国安队的主场比赛。
    中超联赛第22轮,北京国安在主场以4比0战胜大连阿尔滨,但当执泰国主裁判查亚却遭到质疑——第70分钟,阿尔滨队赵和靖在本方禁区线外将国安外援格隆铲倒,被判罚了点球;按规则当时应被红牌逐场的赵和靖仅得到黄牌一张。
    木已成舟,结果无法更改,但对于查亚的执法表现仍可继续探讨,还原事实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今后的错误,尤其对国内的裁判员,从中吸引教训有利于自身的执法。
    本赛季,中国足协聘请了相当一部分境外裁判执法国内比赛,特别是与国安队相关的比赛,执哨者大多来自境外,即便有少数国内裁判出场,也多在国安队客场比赛时。
    表面看,境外裁判与国内球队基本没有历史瓜葛,不存在比赛双方所担心的“过去印象”问题,因此在执法中可以做到相对公正,即使出现纰漏,也属于技术不过硬,免除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事实也的确如此,境外裁判无论在国内比赛中执裁得怎样,多属一锤子买卖,好坏无人过多计较,不像国内裁判,一旦在比赛中出现错判、误判、漏判,“受害方”总是不依不饶。
    然而,国内比赛聘用境外裁判执法能否成为长久之计?长时间这样,显然不够明智。裁判水平高低大致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足球整体水平同步,中国的赛场若由境外裁判长期主导,势必影响国内裁判的成长,日积月累,水平非但不会有大的长进,甚至可能出现退步。
    裁判业务能力的提高固然可以通过日常学习、向他人请教等方式获得,但现场执裁是其必须要经过的一关——在数万名观众的注视下、在双方球员激战的氛围中,裁判员要以最快的反应对场上发生的一切做出正确甄别,而这只有身临其境,经历千锤百炼方能修成正果。
    1974年世界杯决赛在联邦德国队与荷兰队之间进行,当英国籍主裁判泰勒率领双方球员进入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场后,在紧张得令人窒息的气氛中,他发现严谨的东道主竟然忘记在角球区插上角旗。尽管这在日后被作为花絮流传,但泰勒假如没有过硬的心理承受力,他是否会发现组织者的工作失误?一双“发现”的眼睛,不经过千百场比赛的积累,可能拥有吗?
    国内的裁判若想迅速担起重任,除了日常的业务学习,必须要经过执裁一定数量的比赛,而且其中还要包括相对重要的比赛,只有这样,才可能逐步在国内赛场树立威信,进而稳步踏入国际赛场。
    相比之下,北京国安队的主场比赛无疑是国内裁判首选的突破口,在工体首先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必然对以后的裁判工作有帮助。当然,作为比赛裁判的选派者,中国足协裁判委员会更应有培养年轻裁判的意识,毕竟这与中国足球整体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此外,接受年轻裁判执法的球队同样要有宽广的胸怀,对他们一些失误应予包容,动不动就斤斤计较,是不是太过小家子气?毕竟大家都是为了中国足球。

(李刚)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