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足球——U16“国足”该去哪挑队员?

    都什么体育项目选材,定项需要早期化?
    我能想到的只有体操——一个最小众、业余和职业差距最大、尖端动作越来越复杂到几乎看不懂的一个项目。选材从4—5岁开始?身高有严格限制,选材还要“看家长”,一不小心长高即被无情淘汰,身高1米67的邢傲伟都被解说为“身材修长”。男运动员退役年龄在25、6岁之前,女运动员则更早。普通人中,除单双杠最简单动作外,几乎没人可“近身”鞍马、吊环、平衡木、高低杠。
    不少人曾以为跳水也如此,但一帮“水盲”演艺明星练过月余也跳的有模有样、极大拉低了大众与跳水之距离。而临阵磨枪的李大双甚至跳出些专业水平,则补充说明了跳水的“大众性”。
    网球无需早期化的榜样是李娜,她受父亲影响先打羽毛球,9岁才改打网球。篮排球例子就更多了,美国女排副攻胡克尔一直练跳高,改打排球没几年即以摸高3米52跻身世界一流。凯拉里那届美国男排世界冠军队中,很多人都从篮球转项而来。曾以2米35夺得田径世锦赛男子跳高亚军的巴哈马选手托马斯,系美国大学里打篮球表现出惊人弹跳后,才被“拉去”练跳高……我经历过“最离奇”的例子是,某国家跳伞队队员是从小学田径队里被选中的。
    走笔至此,足球“选材要不要早期化”应早已不是问题?与最高水平的篮排球都对身高有要求不同,足球不排斥任何身高,无论是不到1米60的“矮脚虎”赵达裕,1米68的马拉多纳,还是1994年世界杯期间,被美国报纸“惊为天人”、“只有1米74”的罗伯特·巴乔……所以足球才是“世界第一运动”。任何身高都能踢好足球,然后还有任何年龄?
    至少13、4岁开始练完全来得及?商瑞华一手带出那拨两夺世界亚军的“铿锵玫瑰”既是铁证,刘爱玲、温丽蓉、吴伟英、韦海英、牛丽杰(孙雯一直练足球)等13人……皆从田径、篮球等项目改行而来。当年也属无奈之举,刚开展女足,少体校尚未立项。但却“歪打正着”,在田径篮球上没表现出天赋的刘爱玲等人其实已打下奔跑、弹跳、反应等方面的全面基础。刘爱玲世锦赛上那脚“惊世骇俗”的远射,吴伟英、韦海英边路如入无人之境的速度……甚至当今之中国女足都难以望其项背。
    当然,商瑞华当年选材的经验还不仅仅是“不得不”将视角与触角伸向田径和篮球等更普及、更基础的项目。商瑞华还在《北京晚报》上刊登过广告——意在面向更多的人,最后从1000多人中千挑万选选中十几个人。这个过程说明选材的方向和成材率都是成功的。遗憾的是,后来的中国男女足都极大的忽略了这一成功经验。
    布拉泽维奇率国奥被地图上几乎找不着的阿曼淘汰,一个非常弱智、却非常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国奥选材范围不足800人”。及国青折戟沉沙,可选材的人数降至“600人”。到国少被印度逼平小组没出线,可选材人数已少到可怜的“200人”……
    国足输球追究至(职业)足球人口少还是个体制和理论问题,且不说不同统计结果的巨大差异是否由注册体系(包括各地的业余体系)严重滞后所致;但半职业、甚至业余成分很大的国奥、国青输球,也闭着眼照搬同一个理由就可笑之极了;再到国少输球也搬出“可选之材太少”,就太不应该了。
    U16是指打世少赛预选赛的年龄,若提前两年组队、选材,即当年商瑞华选女足的那个年龄。一个全开放的选材范围,当年尚能从一千多人中精挑细选,如何如今只有200人?只坐在家里、闭着眼选材?所以才有了U19国青成绩不如山东鲁能,几大“豪门”俱乐部U14不如一个“老少边穷”新疆乌鲁木齐第5小学的“自打耳光”现象。
    足球从田径等基础项目抓起,从学校抓起、选起,是最简单的道理,搞什么“少林足球”、“买30名喀麦隆少年”,或只寄希望于一个恒大足校、潍坊U14邀请赛上击败日韩夺冠的一所新疆小学队,都是“误入歧途”。从所有人抓起,为所有人,非此中国足球不会成功。

(周继明)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