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论“力量乃运动之父”
一个被称为“中国足球教父”式人物反思的“老问题”还应引起谁的重视?一个连“中国足球教父”都疑惑了多年的问题,是否是中国足球、乃至中国三大球需迫切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
说那么耸人听闻,到底何事?
“中国足球教父”当然是指年维泗,“老问题”乃“力量训练”。本文题目“三论”,因此前我已“论过”两次(《力量乃运动之父》、《再论“力量乃运动之父”》)。
三年前中超颁奖遇年老,他讲起1965年执教国足请举重队总教练黄强辉给队员练力量,结果平均23岁的中国队1966年11月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遇刚打入世界杯8强的朝鲜队,虽1比2输球,场面却丝毫不落下风,朝鲜4人拼至抽筋、国足仅1人抽筋……可惜随即“文革”取消所有体育比赛、训练,那支风华正茂国足和年维泗的宝贵经验随风而去。
足球究竟需要何种力量训练,是年老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多年后他仍念念不忘那次力量训练,否则也不会偶然碰到记者专门谈及。日前我又电话年老,谈及力量训练,他说的是“青少年足球要不要练力量一直都在争论”……
这其实是同一问题,也是一直在困扰着中国足球、中国三大球,它甚至与三大球大赛成绩息息相关。当然,它也与普通人健康、健身有关,它还是一个被混淆了的常识问题。
生活中常有一些貌似正确、科学,实际却害人匪浅的谬论,尤其在缺少正确和科学的结论之前,如很多人曾深信不疑的“太阳围着地球转”,亚里士多德所说,“物体越重从空中下落速度越快”,妇女坐月子不能见光、见风,一精十血,喝酒不能吃柿子……还有“青少年练举重不长个”。
国家队举重队总教练马文广曾怒斥“举重不长个”的谬论,他说他自己练举重后长了8厘米,并称举重是“针尖上的艺术”,古希腊人曾以举大石、练力量为时尚,力量也是整个现代体育最基础的部分。但有多少人知道马文广的这番说法?否则为什么连足球国青、国少都深受此困扰?
自从几年前受年老、前体操国手邢傲伟启蒙教练魏平——一位“力量决定论”者的影响,开始关注力量训练后,我发现身边“力量决定论”例子比比皆是。8夺全国大学生女排联赛冠军山师女排二传赵水涵,初二14岁练排球摸不到2米70,她举杠铃杆加上不断的跳,一周后即摸到(力量敏感期及时练事半功倍);一位女子跳远(5米30)、三级跳(12米)体育特长生,深蹲50公斤、卧推25公斤,什么是她提高成绩的“捷径”,苦练技术,还是补上最短板的力量?姚明为何NBA频频受伤、最后至提前退役?力量练晚了!虽去NBA后卧推迅速从120长到150公斤,但错过力量敏感期,练晚了事倍功半。魏平从小练体操、练上肢,1米73、73公斤体重,卧推几十年一直保持在150公斤,但他下肢力量成年后练健美才练,所以只有130公斤左右。
这与傅博率U22连输乌兹别克斯坦、沙特,小组早早被淘汰有关吗?
我怀疑有关!为何只是怀疑,为何不是技不如人?你最缺什么,什么就是技术,而且是最重要的技术。
“怀疑”是我不了解这个队详细的力量训练,尤其没具体数据。但既然整个中国足球都缺乏系统力量训练理论和实践经验,连“青少年队要不要练力量”都似是而非,既然各队都没有力量训练专家,国少没练过,国青没练过(我写过瑞克林克带这支国奥前身时,力量没超过75公斤),国奥就是练都已经晚了,还甭说没“听说”练过?
场上也一目了然。高球争顶从没赢过,速度永远跟在对手屁股后追,一看就不会跑,合理冲撞很少挤走对手,根本没(力量)远射,几乎争不到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最后射空门偏出那个大个,身材和麻秆一样……谁说只差在技术?
我希望能有国奥力量训练及全面体能的数据,但很可能没有?
都谁来关注、解决这一迫在眉睫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心急如焚,言犹未尽,但已是一而再,再而三(论)。
(周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