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足球——砸钱会否成“钱砸”
踩着早春二月的韵律,新赛季的中超又开始了。赛季前,有两条相反的信息比较吸引眼球,一是上届的“砸金王”恒大忽然降身段,今年从中超到亚冠的各种单场赢球奖金全部缩水,打折率为50%。完全是腰斩。二是几家俱乐部大手笔花钱买外援,金额创了本俱乐部新高。
表面上看,这两种做法没有必然联系,但客观效果却是此伏彼起,按下葫芦浮起瓢。而且按数学合并同类项原理,其实两件事真是一件事,只不过符号一为减一为加。
不差钱的恒大,为何成了中超和亚冠的双冠王后,突然急刹车,不再实行巨奖激励政策?是小富即安心态,还是广州等楼市晴转阴,囊中羞涩?显然都不是。惟一能有说服力的理由,应该是恒大在更趋向于务实与理性。
当然,不能说在引进外援上勇于消费、敢于砸钱就不理性,问题是我们的哪家俱乐部目前也并未钱多到可以不算计的水平,投入产出的性价比问题可以到忽略不计的程度。
另一方面,恒大砸钱能换来俩冠军,并不意味其他俱乐部如法炮制也能听到同样的响。如果不能实事求是,客观、理性地“投资”,也许花了比恒大还多的钱,但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也不是不可能。
恒大的财政紧缩政策,不代表他们对冠军已不再渴望(创纪录地引进意大利国脚迪亚曼蒂,表明依然有着一颗“觊觎”之心),而其他俱乐部水涨船高地砸钱引援,就能保证重演恒大奇迹?存疑。您想想,“临时工”地今天买来张三,明天不满意又退了换李四,地基不牢靠的沙滩上建金字塔,成功率几何?一切只能交给运气。
不知道进行砸钱军备竞赛的俱乐部,一旦今年的几大赛场上天不遂愿,来年是继续“变本加厉”地追加投资,不达目的不罢休呢?还是……不管怎样,钱能买来冠军球员,但买不来冠军,一旦入不敷出、捉襟见肘,就将是一条不归路。要么认命没有冠军命,有多大劲儿使多大力,老老实实就在中下游混了;要么清盘走人招拍挂不玩了。
索契冬奥会,奖牌榜上中国军团是3金4银2铜,韩国是3金3银2铜,只比中国少1枚银牌,但据报道,韩国为此付出的经济成本仅为我们的10%。当然,这里面有许多因素是不可比的,甚至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的计算,以及统计口径都会有不同,即使剔除一些“水分”,韩国备战冬奥的经济成本相比较低,应该“杨澜的老公——吴征(无争)”。
回到中超,既然足球已经市场化,体制已经俱乐部制,任何花钱行为都是一种投资,而投资就必然要讲性价比。所以,需留心事倍功半,留心砸钱变成“钱砸”。
(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