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晨练——靠刺激也靠动力

    近来,为鼓励大学生“走出宿舍,走下网络,走向操场”,不少高校都开展了“有奖晨练”活动,可效果似乎不大理想。有报道以人大为例:某日早上7点半,操场上人影寥落,3名同学在跑步,2名同学在打板球,跳长绳的人最多,有10多个。而活动第一天,有约200人参加,但一个月后,骤减至不到30人,每天能坚持到底的只有10人左右。
    有人把原因归为大学生太懒或作息没规律,不愿早起。还有的则认为大学生们没有养成晨练习惯,就是用水果、影票、餐券等进行物质奖励,也敌不过被窝的吸引力。
    为鼓励学生们锻炼身体,校方们可谓绞尽脑汁、不遗余力,这种完全为学生健康负责的态度是非常值得肯定的。虽暂有起伏,但也值得坚持尝试一段时间下去,并看看是否可再增加一点配套政策以助力推动。
    当然,也要看到,体育锻炼毕竟是件个体行为,外力“刺激”最根本的还需内力的发动。就像针灸术一样,刺激穴位的目的,是要激发身体自身的正应激反应。如何让“要我练”成为“我要练”,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看来不是件容易的事情。57年前,从清华大学率先发出锻炼身体“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口号时,没有什么刺激手段,但时代不同了,节奏也不同了,鼓励新时代大学生们走向操场,显然需要开发新的驱动“软件”。
    与“体育锻炼”有关的一条新闻是:不对号入座的北京S2线城郊铁路开通后,每天,检票口距站台一百多米的通道就成了“百米跑道”,为能抢到座位,许多人都变成了短跑选手。这里,无需任何刺激,想有个舒服座就得跑起来,需求就是动力。
    如何叫大学生们也能焕发出自觉锻炼的动力,理解健康身体对个人对祖国的有益作用,我们还需下功夫。

(史明)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