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社区的体育设施达标了吗?
作为和老百姓生活结合最为紧密的社区体育配套设施,很多人“天天见、天天用”,但却并不见得了解它们的达标情况。对此,记者也专门查阅了相关文件。
其中,2005年11月起施行的《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以下简称《指标》)中指出,城市社区体育设施人均室外用地面积不得低于0.3平方米,人均室内建筑面积不得低于0.1平方米。同时,根据不同的人口规模,《指标》对城市社区体育设施项目在室外用地面积与室内建筑面积上,也有不同的规定。如每1000到3000人,其室外用地面积应为650到950平方米,室内建筑面积应为170到280平方米。此外,针对旧区改建中的体育设施建设面积,虽然《指标》表示可以酌情降低,但也指出,不得低于相应规定面积的70%。
而2008年出台的《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中,对体育设施规划用地也做出了明确限制。其中要求,城市体育公共设施占中心城区规划用地的比例不得低于0.6%,人均不得低于0.6平方米。并按照不同城市规模,对市、区级体育设施规划用地做出了不同的指标规定。其中人口规模小于20万人的小城市,其市级体育设施面积要达到9至12公顷,而2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则上升到30到80公顷。
对照以上数据,你社区的体育设施达标了吗?你又拥有多少人均体育设施面积呢?
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相关文件的逐步出台和日益规范,目前新改建小区中的体育配套设施情况已相对较好。而旧区的建设和改造却依然是个“老、大、难”问题。北京市体育局法规宣传处处长李华君如此形容,“不是体育行政部门不想建,而是实在找不到地建。以北京城区为例,特别是东西城,现在基本都找不着地了,但凡有块地,也都是有主的,中间还牵扯很多法律和产权问题。”针对这一现状,北京市体育局也积极调整政策,从以往“找地建设”变为现在的“见缝插针”、“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李华君说,目前的情况是,“不管谁的地,只要能让我们用就行。哪怕是废弃的厂房、荒芜的河道,只要能保证使用安全就行。”比如在北京市西城区金融街街道,就已开始尝试在屋顶平台建设笼式篮球场了,而此举也得到了社区居民的广泛认可。
(卢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