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女排——从三十年前那一冠说起
8月7日对于中国排球是一个值得永远铭记的日子。三十年前的8月7日,中国女排在大洋彼岸的洛杉矶第一次登上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引得国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中国女排创造了中国排球无上辉煌的时刻,也成为中国体育的一面旗帜。
三十年前站上奥运会女排决赛场上的那支中国女排固然已是世界排坛的王者之师,但与决赛对手美国队相比,东道主占据天时地利人和,更遑论阵中还有身高1.96米的“巨无霸”级球星海曼,中国女排在这些外部因素面前都不占优势,不过最终的胜利属于我们,这并不偶然。与美国队的这场奥运决赛更仿佛是中国女排在长人林立的世界女子排坛崛起的一个缩影:在身高、力量都超出自身一筹的劲旅面前,中国女排凭借着扎实的基本功、娴熟的技术、默契的配合——更重要的是忘我的为国争光信念——力克强敌,登上世界女子排坛之巅。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老一届中国女排之所以能够具备那样的能力,与常年如一日的刻苦训练密不可分。在主帅袁伟民的带领下,年轻的队员们克服艰苦的训练、生活条件,在郴州、在漳州,在竹棚里、在烈日下练就了细腻的技术和顽强的意志品质,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的科学训练既是中国女排成功的秘诀之一,也是她们为中国排球留下的宝贵经验。
三十年间,中国的体育事业高速发展,排球领域的科学技术日益发达,中国排球的硬件设施越来越好,中国排球人也不断开拓着自己的视野,中国女排一届又一届的年轻运动员们身体条件甚至已经赶超欧美。但,中国女子排球的年轻选手们在基本功的掌握、技术能力的运用以及意志品质作风等各个方面与前辈相比却都出现了不小的差距。这说明了在新时期,中国排球界在运动员的选材、培养等各方面均面临着新的挑战,中国排球人不仅应该拥有解决新问题的新思维,更应该在与时俱进的同时抛却浮躁,以史为鉴,转过身回过头好好学学老一辈排球人和老一届中国女排在当年的艰苦奋斗中留下的成功经验。
三十年前的那一冠感动了无数从百废待兴走向希望田野的国人,中国女排的“顽强拼搏、为国争光”也被升华为中国女排精神,在那个时代鼓舞着各行各业的人们。三十年来,中国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迎来了飞跃式的发展,诞生于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中国女排精神不仅没有过时,更能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挥重要作用。目前,中国排球协会也在积极思考如何通过新的形式不断推广中国排球文化,以期将作为中国排球文化核心内容的中国女排精神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这无疑是令人欣慰的,也将为中国排球的复兴和可持续发展留下火种及希望。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三十年弹指一挥间,三十年前中国女排的那一冠在人们心中始终是无法磨灭的一座丰碑,对于中国排球依旧意义深远……
(高兴)